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3年09月29日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潘 琦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靈渠。(資料圖片)

     

     靈渠文化是桂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漓湘文化研究的重點。但遺憾的是,我們對靈渠文化的研究,無論在深度、廣度還是對靈渠的保護、開發(fā)利用上都不理想。

      靈渠,又叫“秦鑿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靈渠不僅是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屬罕見,是全世界現(xiàn)存早期運河的難得實例。靈渠的開鑿,從選址、規(guī)劃、設(shè)計上,都反映出在自然地形、水文條件限制的狀況下,古代中國在運河修建方面的高超成就。

      從人文精神層面看,靈渠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意志力的體現(xiàn),彰顯了廣西人的聰明才智和團結(jié)包容、顧全大局的民族精神。當年秦始皇為了征服嶺南,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果斷作出修筑靈渠,打通湘、漓兩江的決定,經(jīng)過被征勞工和秦軍的艱苦勞動,幾經(jīng)寒暑,成功開鑿靈渠,秦軍統(tǒng)一了嶺南,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

      靈渠的修筑通航也促進了先進的中原文化與落后的嶺南文化的交流、交融。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于交通的問題,中國嶺南一帶較之中原欠開發(fā)、欠開化,被稱為“南蠻之地”。靈渠通航,連接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使中原先進的文化、耕作、紡織、建筑等先進技術(shù),不斷開化并繁榮了廣西十分落后的經(jīng)濟、社會與文化,使這塊多山地、無耕種的不毛之地繁榮起來。因靈渠的修建,桂北成為廣西先進文化的集散地,這里吸收了中原文化,然后向南滲透,中原文化與沿邊文化、山地文化與平原文化、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雜交,形成了嶺南獨特的地域文化。像彩調(diào)、桂劇、桂林漁鼓等等,都是吸納了漢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符號。

      靈渠的開拓推進了廣西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古代廣西培養(yǎng)了眾多的人才。中國科舉制度1300多年,廣西教育真正與科舉接軌是宋代之后。隨著靈渠帶來的商貿(mào)經(jīng)濟的繁榮,廣西科舉制度開始出現(xiàn),將私塾向前大大推進一步,各地開始興辦縣學。《興安縣志》載,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創(chuàng)辦了興安縣學,后變成漓江書院,至今1000多年。廣西在1300多年科舉制度中,有12個狀元、一個武狀元,其中僅漓江書院就培養(yǎng)出120多名進士和202名舉人。

      靈渠還是南來北往的文人雅士讀經(jīng)論道、題詩作賦的重要場所。很多名人志士到了靈渠,均為靈渠的偉大所折服。他們給地方學子傳道授業(yè),寫下許多傳世名篇巨著碑刻,如南宋詩人范成大、張孝祥、劉克莊,明代詩人解縉、嚴震直、董傳策,清代詩人袁枚、蘇宗經(jīng)都在漓江書院有詩作。清代詩人袁枚來到興安時,寫下了著名的《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一詩:“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的文人也在靈渠留下了詩詞佳作。這些歷史作品是廣西豐富、珍貴、有價值的文化遺產(chǎn)。

      靈渠的修筑不僅繁榮了廣西文化,而且通過廣西通道,拓展到西南地區(qū)和東南亞。如果將長城與靈渠就文化比較,長城是保守性文化,而靈渠是開拓性文化;長城作用在防,而靈渠作用在拓疆發(fā)展。從這個歷史文化角度看,廣西文化因靈渠而被開發(fā),而西南乃至東南亞被中國、特別是廣西文化所開拓。通向西域的茶馬古道是因靈渠而形成,當年田州府,是嶺南地區(qū)一個經(jīng)濟、文化、軍事的要塞,也是通向西南古道的始發(fā)驛站。田東馬市是西南最繁華的集市,每年向朝廷進貢3000匹戰(zhàn)馬。我們只要看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省市的古鎮(zhèn),如秦家大院、麗江、和順、黃姚等建筑風格都帶有徽派特點,這不能不是靈渠的交通便利帶來的文化印記。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文化,反過來,一種文化使一方水土風光無限。今天,我們研究靈渠文化,就是要研究這種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人類文明進程產(chǎn)生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把靈渠的歷史作為史學與社會發(fā)展相結(jié)合的領(lǐng)域,全方位、立體式地開始深度研究,要用這面旗幟來強化廣西文化的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凝望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