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7年09月04日 來源:梧州日報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采寫:梧州日報記者 吳億林 羅麗思

      攝影:梧州日報記者 麥朝樞(除署名外)

      費孝通(1910年-2005年),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一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費孝通,學術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寫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著作,他所著的《江村經(jīng)濟》被認為是我國社會人類學實地調(diào)查研究的一個里程碑,該書成為歐洲一些學院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

      費孝通與梧州有著頗深的淵源,當年風華正茂的他,本與新婚燕爾的妻子遠赴廣西開展調(diào)查,妻子不幸遇難,梧州的珠山鶴岡成為費孝通當年泣埋愛妻的地方。當時聞名兩廣的梧州思達醫(yī)院,也令他有著難以忘卻的救命之恩。

      費孝通生前生活照。(資料圖)

      考察途中妻遇難 珠山鶴岡寄妻魂

      1910年11月2日(清宣統(tǒng)二年),費孝通出生于蘇州府吳江縣,這是一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1928年,高中畢業(yè)的費孝通,升入東吳大學,攻讀醫(yī)預科,打算成為一名醫(yī)生。后來受進步思想影響,1930年,他轉(zhuǎn)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就在燕京大學讀書期間,費孝通在一次聚會上認識了王同惠。王同惠十分欣賞費孝通的學識與才華,更理解他內(nèi)心深處的理想和抱負。于是一對才子佳人,就此拉開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1933年畢業(yè)后,費孝通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人類學系,師從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成為中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畢業(yè)典禮后,他和王同惠就在當時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主持下,在燕京大學未名湖畔的臨湖軒,舉行了浪漫而簡樸的婚禮。然而沒有讓人想到的是,小兩口新婚不久,就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倆的蜜月,選擇了到廣西大瑤山金秀開展社會調(diào)查。

      為何會作出如此決定這最先是源于兩人合作翻譯外國人著的《甘肅土人的婚姻》時,王同惠曾問費孝通,為什么我們中國人不能自己寫這樣的書于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調(diào)查研究,寫出有關中國社會民族研究的書。機會很快來了,當時,恰巧廣西省政府設立了研究特種民族(苗、瑤、侗、壯等民族)的課題,需要合適人選,費孝通的老師吳文藻設法聯(lián)系了廣西省當局,國民黨桂系首腦李宗仁欣然同意,也認為其兩人是最佳人選。“當時,費孝通已經(jīng)獲得清華研究院社會人類學碩士學位,并取得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的獎學金,他的恩師提議他到英國留學前,最好先在國內(nèi)進行相應的學術調(diào)查。”梧州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彭志創(chuàng)介紹,得知被選派消息的費孝通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于是就在二人新婚的第四天,便惜別恩師,輾轉(zhuǎn)兩個月,不遠千里,從北京來到廣西金秀的大瑤山,開展瑤族體質(zhì)測量和社會歷史文化考察。

      費孝通與王同惠合照。(資料圖)

      1935年10月10日,費孝通夫婦在翻譯和向?qū)У膸ьI下前往大瑤山,18日進入大瑤山腹地東南鄉(xiāng)。當時的大瑤山被稱為“蠻荒之地”,在這山高路險、荒無人煙的地方調(diào)查,其艱苦程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但這對小夫妻同甘共苦,一邊做社會調(diào)查,一邊向外界發(fā)出題為《桂行通訊》的報告。

      調(diào)查的行程一直持續(xù)到了1935年12月16日這一天。調(diào)查隊一行像往常一樣,從古陳村出發(fā),翻山越嶺到羅運村進行調(diào)查。萬萬沒想到的是,意外發(fā)生了。

      一路上,古陳村派出的向?qū)г谇懊鎺罚M孝通、王同惠相互攙扶著跟在后面。行至五指山?jīng)_口時,王同惠累得氣喘吁吁,滿頭是汗,費孝通將她扶到一塊大石上坐下歇歇。這一歇,他們便與向?qū)チ寺?lián)絡,迷失了方向。天慢慢黑了下來,費孝通尋找出路時,忽見前面有一處似房屋的建筑,以為是人家,立即趨前探身察看,誰知那是瑤族獵戶為獵獸設的陷阱,他的腳一觸機關,轟隆一聲,上面木石俱下,把費孝通砸壓在了下面。

      看到丈夫遭險,王同惠奮不顧身地用盡全身力氣把壓在費孝通身上的成堆木頭和大石塊搬開,卻發(fā)現(xiàn)丈夫的腰部、腿部均受重傷,已站不起來,傷情嚴重,便將他扶到附近的地上坐下。看著天色漸暗,王同惠知道光呆在此處不是辦法,需要下山求救,于是安慰丈夫先留在原地,她下山找人相助,隨后便只身下山,消失在茫茫的夜幕荒野之中……

      沒想到,王同惠的這一去,竟是永別。

      眼看著天快亮了,久久不見妻子消息,費孝通忍著劇痛趴在地上慢慢往前爬,自尋救助并尋找愛妻。直到17日傍晚,他終于碰到一位瑤族婦女,她帶來了兩位瑤族男青年,輪流把費孝通背回了古陳村。

      可是,此時的王同惠仍然杳無蹤影,幟駛冞B續(xù)6天出動尋人,但踏遍了周圍的山村鄉(xiāng)寨,也未找到她的蹤跡。重傷之中的費孝通,晝夜思念愛妻,盼望著她的消息。不幸的是,直到1935年12月23日,瑤民們在古陳與羅運交界的一處懸崖下的山洞急流中,發(fā)現(xiàn)了王同惠的遺體。原來當天王同惠救夫心切,求救途中不慎墜落深淵,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而那時,離費孝通與王同惠結婚,僅僅過了108天。

      瑤民們按瑤寨風俗,為王同惠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悼念儀式后第二天,瑤族鄉(xiāng)親們護送重傷未愈的費孝通和王同惠的遺體離開,經(jīng)平南縣到達桂平江口渡口上輪船,順江而下,到達梧州。

      費孝通原本準備把愛妻的遺體送回她老家河北省肥鄉(xiāng)縣安葬,但船到梧州后,費孝通見遺體已不便長途轉(zhuǎn)運,于是托友人將棺材起岸,安葬在珠山鶴岡上。費孝通請人精心設計了王同惠之墓,下葬之時,費孝通叫人用兩條粗鐵鏈將棺木懸空吊在墓穴當中,以使之“不沾泥土,不污同惠圣潔”。葬下愛妻后,費孝通到廣州醫(yī)治。1936年5月,他再次到梧州,專程登臨珠山鶴岡拜祭,并親筆為愛妻寫下了碑文。如今,王同惠之墓仍坐落在珠山鶴岡上,面向南邊,對著西江,墓周圍林蔭集翠。清明前后,墳墓拜桌上常放有市民供放的香火和水果,樸實的墓碑上,仍可見費孝通當年寫下的碑文,字里行間,情真意切。

      思達醫(yī)院施妙手 及時治療控病情

      梧州與費孝通的淵源,不止如此。當年,費孝通曾在梧州接受治療,并有效控制了病情。

      王同惠長眠在鴛江之畔后,費孝通的傷情卻未見好轉(zhuǎn),反而更為嚴重。他在東吳大學時的同學孫寶剛聞訊趕來,第一時間把費孝通背到了梧州思達醫(yī)院(工人醫(yī)院前身)進行治療。“當時的思達醫(yī)院是梧州乃至廣西最先進的醫(yī)院,醫(yī)療設備等方面相當有優(yōu)勢。”彭志創(chuàng)介紹說,費孝通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病癥減輕,精神有所恢復,已能勉強站立。病情初步穩(wěn)定后,費孝通便從梧州轉(zhuǎn)至廣州做腳骨開刀手術。

      隨后,傷情稍稍好轉(zhuǎn)的費孝通,立即著手整理王同惠在瑤山調(diào)查的資料,撰寫《花籃瑤社會組織》一書,之后書籍在上海出版,作者署名王同惠。該書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金秀大瑤山花籃瑤的人口、族源、語言、民風禮俗、生活勞動、衛(wèi)生教育、家庭關系等狀況,開創(chuàng)了中國社會學的新領域,也寄托了費孝通對妻子的懷念之情。在此書編后記中,費孝通深情地寫道:

      我完全沒有預想到這一本《花籃瑤社會組織》的專刊是會在我半麻木的心情中編成的。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們兩人一同埋葬在瑤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屢次把我從死中拖出來,一直到現(xiàn)在,正似一個自己打不醒的噩夢!雖則現(xiàn)在離我們分手的日子已經(jīng)多過了我們那一段短促的結婚生活,但是一閉眼,一切可怕的事,還好像就在目前,我還是沒有力量來追述這事的經(jīng)過。原(應為“愿”,編者注)我的朋友們原諒我,讓這一幕悲劇在人間沉沒了罷。

      教師夫妻具慧眼 “落草”遺碑見天日

      費孝通對妻子王同惠情深意切,梧州人民對這對夫婦也十分敬重,為了保護王同惠的墓碑,還曾有過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

      那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一段動蕩歲月之中,這塊飽含著費孝通對妻子一片深情的墓碑,在動亂中一度流落于荒野之中,幸好被一對好心夫婦發(fā)現(xiàn),將墓碑巧妙保存下來,才不使其遺失。

      這對夫婦,就是當時的梧州市第五中學教師劉志鵬、邱艾軍。原來,當年他們曾在珠山上接受監(jiān)督勞動。梧州市志辦原主任陳金源說,一天,他倆從年久失修、已被泥土和落葉掩蓋的墓旁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地上有一塊顯然被人移動過的石碑,他倆扒去碑上的雜物泥土,細讀碑文后,大吃一驚,發(fā)現(xiàn)竟是費孝通為其妻王同惠立的碑。

      為了不使石碑沒落于亂草亂墳中,他倆把石碑抬回當時的棲身之地梧州市第五中學?紤]到當時自身的身份特殊,為了不被監(jiān)督者發(fā)現(xiàn),他倆巧妙地將石碑反過來,用背面作洗衣板,終使石碑得以保存下來。

      王同惠女士墓為梧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劉志鵬夫婦獲平反后,曾多方打聽費孝通的消息,但一直未果。后來,在梧州市人大常委會工作的劉志鵬在一份外文雜志上獲得了費孝通的線索,于是趕緊寫信,才與費孝通取得聯(lián)系。后來,劉志鵬又向梧州市政府建議修葺已荒廢的王同惠墓!段嘀菔兄尽(文化卷)記載,1988年秋,王同惠墓經(jīng)過重修,占地面積17平方米,墓中間立有一塊石碑,碑高115厘米,寬98厘米,四周圍有12條水泥柱,各柱之間有鐵鏈相連接。而墓碑由于被發(fā)現(xiàn)保存下來,才得以再度復立,也使得費孝通1988年的梧州之行不留下遺憾。

      墓碑的復立,費孝通也十分感謝梧州人民,并與劉志鵬夫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84年,民盟梧州市委在劉志鵬夫婦的倡議下創(chuàng)辦了一份《普通教育信息報》,而創(chuàng)刊號上的報名,就是由已身居高位的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題寫。費孝通1988年來梧拜謁王同惠墓,下榻在北山飯店的當晚,就接見了劉志鵬等民盟梧州市委的常委,并與他們合影留念,劉志鵬向費孝通敬贈了《梧州民盟在前進》的活動剪影相集。

      眷顧梧州一生情 發(fā)展建設盡所能

      身居高位的費孝通,一生與梧州結緣。在后來的歲月中,他力盡所能,或一張題詞,或一個提案,或一封親筆信,或一篇論文,或一首詩詞……長期眷顧著梧州,與梧州續(xù)下一生情緣。

      上世紀三十年代,創(chuàng)辦于梧州的廣西大學正是發(fā)展的高峰期,當時擔任校長的馬君武,多方網(wǎng)羅人才,聘請了一批名流當教授,愛才惜才的他對費孝通這樣一位學界才俊早有所聞,費孝通就是受聘的名教授中的一位。1935年,費孝通在思達醫(yī)院治病期間,馬君武校長和其他教授,經(jīng)常前往探望,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鼓勵他在學術上作出更大的成就。這一切,費孝通都銘記在心,也讓他對梧州的教育事業(yè)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

      50年后,梧州的發(fā)展規(guī)劃,又一次與費孝通聯(lián)系在了一起。

      1985年8月,廣西大學梧州分校批準成立,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費孝通專門發(fā)來親筆信,鼓勵梧州申辦梧州大學,并擔任學校的名譽顧問,信中寫道:“梧州大學當予支持,可做一名譽顧問”,此后更經(jīng)常關心學校建設。

      1986年,梧州市與多個西江流域城市在北京召開建設西江工業(yè)走廊戰(zhàn)略討論會,謀求區(qū)域合作,因公務繁忙未能到會的費孝通托人專程送來“開發(fā)嶺南豐富資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zhì)量”的題詞致賀。

      1988年12月15日,時任中央代表團副團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率團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30周年活動,并到梧州市慰問。重回梧州,令他百感交集,隔天上午便奮筆揮毫,借詩寄意:“一別五十載,白發(fā)今又來,西江水長流,人老志不衰。”下午,78歲高齡的費孝通帶著侄兒和外孫女來到珠山王同惠墓前,莊重地獻上一束鮮花,并致三鞠躬,然后肅立默哀。睹碑思人,費孝通慨嘆:“心殤難復愈,人天隔幾許”,以告慰王同惠在天之靈。不知是天意,還是行程的巧合,這一天,正好是費孝通與前妻王同惠生離死別53周年。

      此次來梧州,費孝通除了了解梧州的發(fā)展和建設,紀念妻子王同惠外,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看望他的老朋友和救命恩人。陳金源說,費孝通掃墓后,專程到了當年給他治病的思達醫(yī)院看望,他在醫(yī)院里拉著院長的手,對圍攏的醫(yī)生們說:“老病人來看望你們,沒有你們,就沒有我今天。”《據(jù)梧州市工人醫(yī)院志》記載,費孝通還與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合影留念,感謝醫(yī)院的救命之恩。

      費孝通率中央代表團慰問梧州期間,還到岑溪參觀指導,并為岑溪縣花崗巖板材廠和桂圓可樂飲料廠題詞。費孝通考察了“岑溪紅”花崗巖后,欣然寫下“自然紋章,琢磨成藝”的題詞。

      1992年,費孝通教授曾提出“港珠經(jīng)濟一體化”的觀點,建議推進以香港為中心的華南經(jīng)濟區(qū)的整體發(fā)展。他在論文中點到了梧州:“1998 年底我曾從廣西的南寧,經(jīng)玉林、梧州北上,從恭城入南嶺山脈,穿過湖南、粵北回到廣州。這個地區(qū)正處在上述工業(yè)擴散區(qū)的外圍,看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變化,使我感覺到這里正在形成一個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這個經(jīng)濟中心服務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供應地帶,將發(fā)生獨具一格的發(fā)展模式。”

      1994年3月,費孝通得知梧州人民盼望修建長洲水利樞紐后,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他,欣然在全國人大代表會上,與程思遠、李沛瑤一起,在建議長洲水利樞紐工程立項的報告上簽字。同樣也是在1994年3月,梧州市的人大代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作了關于洛湛鐵路復線通過梧州的提案,費孝通也與程思遠、李沛瑤等三十多位人大代表在提案上簽了名,支持梧州的項目建設。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芝洲莫魚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