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石通天性”。所以有女媧煉石補天、和氏璧之爭、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的境地。漫步武宣縣山川平原,到處可見石文化的脈絡。走進這個神奇的歷史長卷追根溯源,令人深感它繽紛多彩,盛而不衰——
擋風避雨的石
沿武宣至平南二級公路往東行,在洛橋、武蘭、波斗、屯應等村屯,左右前后闖入眼簾的都是石頭——石屋、石墻、石門、石路、石窗、石磨令你猶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讕的天然石頭博物館,四處是厚實的石頭清香。
統(tǒng)一的石木結構房屋間間相連,戶戶相通。整齊而又鱗次櫛比的石屋、石巷彼此相連成為一個個層疊起伏的村落。被人們稱為嶺南畫卷的石院梁氏武魁堂位于前往國家AAA級風景區(qū)的途中。大小不一的鵝卵石墻體左看一條線,右看如刀削。外觀千姿百態(tài)的莊園讓人震撼心靈,賞心悅目。據其后裔梁天耀說:“武魁堂始建于清嘉慶四年,
距今有200年歷史。3200多平方米的房屋用30多萬塊鵝卵石砌成。”
占地面積180畝,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的劉氏將軍堡四周是卵石砌成的高4米、寬2.5米的跑馬墻。南、北、西三個石門出入,四
角三層樓高的“更樓”密布瞭望孔和槍眼,居高臨下地發(fā)布防火、防風、防暴雨、防盜賊的使命。家族聚居,集政、經、居、教于一體。外圍是寧靜而古樸的鵝卵石鋪成的石路,內部是四通八達、整齊通暢的巷道,具有防水、火、兵、盜、旱、澇、災、荒、“八防”功能。用石頭砌成的整座建筑一廳廳、一巷巷、一井井都透露出先民在竭力為它的子民們提供一個盡量與所處外部環(huán)境和諧共處、內部能夠風雨同舟的良好生存環(huán)境。
為什么鄉(xiāng)親們喜歡用石頭來構建自己的家園呢因為鵝卵石在武宣隨處可見。它源于千萬年前地殼運動后的砂石山中,歷經山洪沖擊、流水搬運、礫石碰撞,形成了不規(guī)則的光滑圓渾如卵形狀的鵝卵石。石以黃色居多,少了鮮麗的顏色多了沉穩(wěn)和素雅。各自不相連,大小不同,圓而不規(guī)則的石頭在先輩們琢石手中用本地粘土加石灰粘合后砌成整齊美觀、四平八穩(wěn)的一幅幅石墻,一幢幢石屋,一條條石街,一道道景觀。墻體堅而不摧,住進去冬暖夏涼,歷經千年風雨歲月滄桑而不衰。為人類結束了日曬雨淋的窘境,建設了時代的文明和進步。
展目望去,裸裸圓石在潺潺溪水和濃郁山林中展示著前生后世的不屈不撓信念,不但給人帶來肝膽相照的強烈視覺沖擊,更多的則顯示了扎根大地撐起華夏的博大精深的情懷與膽略。遍地裸露的卵石,不是錘子的敲打,而是流水的載歌載舞——它容納了淵深無比的仙城文化!
顯山現水的圖
在武宣縣縣城的原址舊縣村城東南面大塊石板上,遺留著開鑿的寬1米,長40多米直下黔江河畔的一級級石臺階。這些石階修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仔細看去,錘敲釬鑿的痕跡早已被歲月和萬千來往穿梭的腳鞋踩失。由此想象得出建設者當年汗灑如雨,巧奪天工,穿山越谷,蕩氣回腸的氣勢!石臺階帶來的是碼頭舟楫林立、衣裾翻飛、磨肩接踵的繁榮。石頭有靈,涵育了一代又一代仙城子孫;石頭有神,凝聚著不屈不饒的氣質精神。那歲月的殘酷與人類的睿智即記錄在這蜿蜒的石階上,它表達的不僅僅是武宣以通衢水運而聞名的石階遺址,而是歷史長河解讀“依碼頭而建,依碼頭而興”更深層次的城市文化……
漫步村里,石柱、石板、喂馬用的石槽、鎮(zhèn)邪用的石獅子比比皆是。而老祠堂的八面石柱就叫人拍案稱絕了。那是在廳里專門頂著房屋四面天面的柱子用的石墩,每一面分別刻著烏龜、鯉魚、雙刃劍、鹿、雕、銅錢、蛇等八面玲瓏,栩栩如生的吉祥物。龜具有升仙的靈性,是古代神話傳說中長壽的神物,民間有“千年王八萬年龜”之說。石刻藝人憑著高超的技藝,將神龜的傳說成功地刻成圖畫佳品。寓意為世人擋災煞,減禍害,長壽吉祥,鎮(zhèn)煞迎福。石柱上的長角鹿體態(tài)輕盈,顧盼生輝,簡練生動。因鹿身值百寶,所以鹿茸、鹿血、鹿角、鹿心、鹿筋、鹿尾、鹿鞭、鹿胎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都是滋補強身的珍品。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多少朝代都曾以“巨鹿”之名賜給功臣宿將作為封爵謚號。以諧音和寓意象征吉祥紋樣的流行,鹿作為“祿”的替代形象常與蝠(福)、壽桃組合成“福祿壽”吉祥圖案把鹿的人文含義推到了極致?逃陂T柱基腳的鯉魚圖線條流暢寫意,表達了先人對魚發(fā)自骨子里的喜愛——富貴有余,連年有余,吉慶有余,年年有余。鯉躍龍門的金榜題名者飛黃騰達的象征及望子成龍也因此而演繹人間。豐富的石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通過具體的物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讓眾人在睹物后潛移默化的了解這些動物所表達的品種、歷史、喻意、故事并將積極性上的精神發(fā)揚光大。這些石文化從側面說明武宣人在唐初時即廣泛的將中華文明與生活融合得淋漓盡致!
隱神藏仙的畫
作為擺放在縣文體廣場的刻字奇石來說,它是一種文化,一種先進的群眾文化,一種大眾的通俗文化。不管在哪個方位打球、跑步、健身,都可欣賞到擺放或橫或豎,奇形怪狀的石頭。這些鵝卵石有的姿態(tài)生動,與花卉舒展韻致;有的簡潔清晰,與立、臥、走、奔、跳、游的鍛煉者溝通表情;有的稀疏傳神,與樹木搖曳婆娑。上面凹刻的“健康是福”、“仁者壽”、“廉”、“包容”等大字隨日而現,伴月而眠,天天將既簡練又明白無誤的大眾愿望刻入運動者的眼簾,促使人們對石頭上的雕刻內涵作進一步認識和具體理解。
在靈湖村生育文化廣場,一塊塊令人賞心悅目的石頭上刻著“建設新型生育文化,爭當幸福文明家庭”、“破千年封建習俗,樹一代婚育新風”、“控制人口,保護環(huán)境”、“優(yōu)生優(yōu)育”等詞語。這些石頭象一道文化墻,每時每刻在陶冶生育者情操;又象一幅壯麗的畫卷,將中國與時俱進的生育文化跟石頭的形神意蘊渾然一體。抓住人們對奇石崇拜的心理,通過人類藝術將政治意圖巧妙地融入自然中,這足見奇石包含的哲理內涵魅力無窮。
對座落在廣西大瑤山南麓的劉氏將軍堡來說,主屋前進門處地面三個用鵝卵石鑲成的象形圖給這座古老的大院增添了濃重的文化氛圍。它們各有一米見方,色彩冷暖深淺相間,互相映襯而顯綺麗。一個是“米”字:讓人既聯想到一串串豐收的谷穗,聞到浸透著泥土味的稻香,又能體會到那勞動者在陽光沐浴下生活的厚實。這個“米”字高度凝煉了米文化,表達了先人對生活的自信與不懈追求。緊緊相臨的是“銅錢”:銅錢在東方風水上說是避邪,擋邪,聚財聚氣。四方孔的中間被先人別出心裁地加了一個“十”,變成了錢中有田。外圓內方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蘊涵有君臨萬方、皇權至上。西晉魯褒在《錢神論》中寫到:“錢之所在,?墒拱,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同時也暗示先人繼承中國文化的處世法則:做人要方,即正直有原則性;處世要“圓滑”,辦事要講方法和策略。通過這個鵝卵石鑲成的銅錢,我們看到先人為子孫后代留下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再旁邊是大大開放的“花”:寄托著主人對一年四季花常開的期盼。這些沒有生命的組合卵石用三幅原生態(tài)、自然、和諧的圖吸引著過路人的駐足,觀賞中領略實用文化,享用裝飾文化,感受人文文化,悟出哲理文化。從而發(fā)現人生激情,激活愉快心態(tài),進入美的境界。(陳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