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谷文昌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山人的困苦過往。在當年風沙災害的實景展示中,黃沙滾滾,遮天蔽日,吞噬著村落屋舍,寸草不生的沙地里,求生者背井離鄉(xiāng),留下落寞的背影。
此情此景,是谷文昌初到東山之所見。1950年,谷文昌隨軍南下解放東山縣,后歷任城關區(qū)區(qū)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務。
彼時東山,飽受風沙之苦。一年有多半時間刮6級以上大風,全島僅有西北部147畝林木。東南沿海綿亙30多公里的3.5萬多畝沙灘,風沙肆虐,寸草不生,民生涂炭。43座流動沙丘時刻威脅著農(nóng)田村舍。解放前的百年間,已有13個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多畝農(nóng)田被吞噬。
“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還;一年四季里,月月都有災。”諺語記錄著東山人的苦難史。由于風沙之害,東山百業(yè)凋敝,有種無收,連生存都成為奢望。當年,僅陳城鎮(zhèn)山口、湖塘兩村1600多人中,就有400多人因風沙罹患紅眼病與爛眼病。
谷文昌陵園,位于山口村,是全省最早的“防風固沙功臣”——木麻黃的種苗園。其中,有谷文昌當年親手種下的數(shù)十棵樹苗。如今,這里郁郁蔥蔥,新農(nóng)村面貌喜人。當年的山口村,卻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全村900多口人中,有600多人外出乞討,30多人漂洋過海出賣苦力謀生。
“挖掉東山窮根,必先制服風沙!”在谷文昌的帶領下,東山干部群眾踏上了斗沙治災的征程。
谷文昌治沙,從主導成立沙荒調(diào)查隊開始。親任隊長的他,帶領大家沿海島東南勘察測量,繪制出沙灘、沙荒、水土流失分布圖,為治理風沙提供依據(jù)。從蘇峰山到澳角山,從親營山到南門灣,谷文昌走遍東山大小山頭,把每一個風口的風力、每一座沙丘的位置記錄成冊。
“筑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jīng)調(diào)查研究,東山形成初步治沙方案。很快,千萬人上陣,轟轟烈烈的綠色行動在東山開展。但風沙無情,好不容易筑起的攔沙堤被風沙摧毀,幼苗夭折在黃沙下。1954年-1955年,東山人8次大規(guī)模植樹,均以失敗告終。
1957年,東山似乎看到了轉(zhuǎn)機。當年,谷文昌派人到電白縣(今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學習木麻黃種植經(jīng)驗,并帶回樹苗,親自試種。當年春天,他組織在前樓下溪建立縣級苗圃,育木麻黃苗40畝,全縣建立25個鄉(xiāng)村級苗圃,組建53支造林隊,為大規(guī)模種植埋下伏筆。1958年春天,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種下40萬棵木麻黃。但沒過不久,命運又給東山人開了場玩笑——一場倒春寒襲來,東北風一刮就是一個多月,種下的樹苗幾乎全軍覆沒。
“東山這個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風沙!”屢戰(zhàn)屢敗,不少人的信心已動搖。谷文昌卻毫不氣餒:“只要我們有決心,光禿禿的海島,一定會變成綠油油的海島。”“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