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5年01月02日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張全景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1960年初工程動工,縣長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體指揮。東山縣民工是主力,龍海、云霄、詔安等縣的民工、船工、技工,駐島部隊指戰(zhàn)員、機關干部組成了浩浩蕩蕩的筑堤大軍。谷文昌經(jīng)常到工地檢查指導,參加勞動。經(jīng)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zhàn),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塹變通途,海島變半島的美夢終于成了現(xiàn)實。如今從東山開往四面八方的大小車輛,日夜在海堤上穿梭;高21米長4公里的雄偉渡槽,跨過海堤,把云霄縣的淡水引入東山,造福人民。谷文昌經(jīng)常告誡自己,“ 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必須不斷前進。黨要求什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去做什么。”東山原來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谷文昌就帶領群眾修路,到60年代中期實現(xiàn)了村村可以開進汽車、拖拉機。如今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公路網(wǎng),就是在當年基礎上建成的。

      東山缺水,十年九旱。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大辦水利,一眼眼水井、一處處塘壩、一座座水庫、一條條管道逐步建立起來。全縣最大的紅旗水庫干支渠長達13公里,直至目前不僅仍灌溉著6000多畝土地,而且以水庫為水源建起了自來水廠,為城鎮(zhèn)居民、碼頭、企業(yè)提供用水。1963年大旱,連續(xù)241天沒有下雨,谷文昌和縣委副書記陳維義等同志到群眾中總結抗旱經(jīng)驗。“地面無水向地下進軍!”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處,臨時工程89 2處,省政府調來抽水機支援,這一年仍然取得較好收成。東山還是一個易澇的地方,特別是遇到海潮,“一次水淹,三年絕收”。谷文昌請水利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建水庫、修水渠,挖溝排洪,筑堤建閘防海潮。1961年8月,東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災。谷文昌和縣委副書記靳國富、辦公室主任林周發(fā)冒雨趕到,深一腳淺一腳,跌跌撞撞,查看水勢。情況探明后,當即研究決定,清理舊溝、開挖新溝,筑海堤、建閘門、修揚水站,使之抗旱、排澇、防潮三全其美。工程完工后,一條長1500米、寬50米的鴻溝既可排水又可蓄水,兩座13孔節(jié)制閘,有效地發(fā)揮調控作用。這些村莊不僅擴大了500 多畝耕地,而且糧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產(chǎn),至今免除了內澇、擴大了灌溉的土地仍然是一片豐產(chǎn)田。建海堤、防海潮,發(fā)展多種經(jīng)營,也是谷文昌的日夜所思。

      當時的岐下、西崎等7個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無路之苦。縣委即確定修一條1300 米長的海堤,阻擋海潮,興建鹽場、農(nóng)場。海堤建成后,大路相通,保護了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縣里還建起了1.8萬公畝鹽場,最高年產(chǎn)達3萬噸,為當時的東山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至今仍發(fā)揮著較好效益。東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為田,向海域進軍”。大力發(fā)展制鹽、捕撈、養(yǎng)殖。解放初期全島漁船都是破舊的木船,網(wǎng)具落后。谷文昌與漁民乘船出海,體驗漁民生活,到漁民中調查研究。面對漁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計帶領群眾改造舊船,改進網(wǎng)具,重建后澳避風港,漁民們無不喜笑顏開。解放前的東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縣兒童入學率很低,沒有一處文化娛樂場所。谷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掃盲。經(jīng)多方籌資,建起了劇場、影院,至今仍在使用。為了讓群眾聽到廣播,他親自出面請鹽場贊助,建起了有線廣播站。東山當時成為全省第一個村村通廣播的縣。當?shù)厝罕娤矚g看潮劇,他就提議建潮劇團,沒有武功師傅,他從家鄉(xiāng)請人來傳授武功。為了繁榮當?shù)匚幕睿鼓勵文化館的同志創(chuàng)作好作品,廣泛開展農(nóng)村文化活動。江澤民同志說:“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和先進文化的發(fā)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作用。”谷文昌就是一位帶領人民群眾不斷推動歷史前進的共產(chǎn)黨人。廉潔奉公,一生保持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谷文昌心里裝著人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58年一度被調為二把手,他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工作。

      “文革”期間,他遭受殘酷批斗,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區(qū)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今石壁鎮(zhèn)紅旗村)當社員。谷文昌把自己的厄運置之度外,千方百計幫助生產(chǎn)隊發(fā)展生產(chǎn),手不閑、腿不閑、口不閑,使紅旗大隊畝產(chǎn)躍上千斤。群眾看著黃澄澄金燦燦的稻谷滿囤滿倉,把谷文昌親切地稱為“谷滿倉”。1970年7月,谷文昌被任命為隆陂水庫總指揮,他和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經(jīng)過一年奮戰(zhàn),水庫建成了,禾口人民結束了缺水缺電的時代。30多年來,水庫在防洪、抗旱、發(fā)電、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群眾飲水等方面,發(fā)揮了重大效益,至今人們對他念念不忘。谷文昌總是滿腔熱忱地對待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人們數(shù)不清谷文昌究竟親自接待了多少群眾,幫助了多少有困難的人。但許多鮮活的事例:資助貧困學生,為烈軍屬、五保戶送溫暖,為來訪群眾買車票,為民工買紅糖熬姜湯,關心水利技術員的婚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1972年,谷文昌在龍溪地區(qū)任林業(yè)局長。他回到東山,走進造林模范蔡海福的家。從50年代到60年代,蔡海福親手種下的樹不計其數(shù)。為護林,他不管刮風下雨或天寒地凍,整夜打著手電筒在樹林里巡邏。因為護林還得罪了一些人,“文革”中他受到批斗,貧病交加,家人想為他準備一口棺材,卻沒有木板。谷文昌看到多病的蔡海福,心情沉重,帶他到龍溪醫(yī)院治病。1978年蔡海福去世,谷文昌特地關照民政部門為他批了木板,讓這位種了一輩子樹的老模范在壽板中安眠。谷文昌嚴于律己,始終保持了共產(chǎn)黨人的高尚情操。1962年東山縣的高考落榜生,絕大多數(shù)安排了工作。谷文昌的大女兒哲惠也未考上大學,卻僅安排為臨時工。谷文昌開導女兒說:“總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輕人應該多鍛煉鍛煉。”1964年當谷文昌調離東山時,有關部門提出給哲惠轉成正式職工,一起調到福州。

      谷文昌說:“省里調的是我,沒有調女兒,給她轉什么正”就這樣把一個孩子留在東山,直到1979年才轉為正式工。小女兒哲英,1974年高中剛畢業(yè),谷文昌就讓她到農(nóng)村插隊鍛煉。谷文昌的二女兒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詞拒絕:“我管林業(yè),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面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面就會犯大錯誤。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把自己的腰桿挺直!”谷文昌大半輩子與林業(yè)打交道,從不沾公家一寸木材。從福州回到漳州,妻子提出是不是去買點家具谷文昌買了竹凳、藤椅、石飯桌。“為什么不買點木制的”妻子問他。谷文昌說:“林業(yè)局長家一下子添了木制家具,外人會產(chǎn)生誤會,我們也不能寫個聲明貼出去:這是買的。”他經(jīng)常教育家屬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飽忘百饑啊!”

      1980年他的兒媳楊小云從師范畢業(yè)了,想讓公公出面安排個工作單位。谷文昌說:“還是聽從組織分配吧!”后來小云被分配在市區(qū)一所小學校,又想讓他幫助調一調。他說: “不論單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績。”這樣,小云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谷文昌一貫嚴格要求自己和家屬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權謀私。許多人稱贊他是一位“時刻想著群眾,忘記自己的人”,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于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于青年,一貫地有益于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非常高尚的人。前人栽樹,福蔭后人。谷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綠樹,融入為人民造福的偉大事業(yè),而在人民群眾中獲得了永生。著名詩人臧克家在一首詩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給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spring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