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千斤稻,萬斤薯”,“拔白旗,放衛(wèi)星”之風吹進海島。在地區(qū)評比的圖表上,東山養(yǎng)的豬還不如外縣的豬尾巴大。谷文昌心里有數(shù),擲下鏗鏘有力的四個大字:實事求是。年終東山縣超額完成生豬調撥任務,在地區(qū)評比表上“豬尾巴”變成了“豬頭”。大煉鋼鐵之風吹遍全國,許多地方小高爐林立,爐火熊熊,扶“鋼鐵元帥升帳”。東山怎么辦谷文昌冷靜地說:“東山缺柴燒,又沒有礦石,怎么煉”上邊催得緊,下邊更著急。谷文昌說:“那就先砌個爐子試一試。”試的結果,不言而喻。“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口號鋪天蓋地,把畝產噸半谷萬斤薯的典型吹上了天。谷文昌帶上縣鄉(xiāng)干部到“噸半谷”的地方參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谷文昌徹底明白了,這樣的密植不能搞。但是,上邊批評他“右傾保守”。他卻不急不躁地說:“我們先試一試吧!”他在埕英大隊搞了一分試驗稻,按照上邊的要求密植,一周后葉黃了、根爛了。還在山后大隊搞了一畝密植地瓜試驗,結果是枝葉茂盛,但不是萬斤薯,而是萬根須。當“大辦食堂敞開肚皮吃飽飯”的時候,食堂的大鍋里卻沒有飯吃,有些人還得了水腫病。谷文昌面對現(xiàn)實,直言不諱:“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群眾生活,如果我們不關心群眾疾苦,就是沒有群眾觀點,就無所謂革命。”他鮮明地提出,“抓生活就是抓政策,就是抓生產力。”他建議漁業(yè)部門向災區(qū)群眾每人出售幾十斤雜魚,鹽業(yè)部門供應低價鹽,向地委、專署報告實際情況……縣委做出決定:“不準在東山餓死一個人!”要特別關心婦女、兒童、老人;機關干部要下基層,組織農民搶種蔬菜和早熟作物,安排生活;組織醫(yī)生、護士下鄉(xiāng)巡回醫(yī)療,為群眾治病。地委、專署也向東山調撥了200萬斤糧食。谷文昌和縣委辦公室、組織部的同志到困難較大的樟塘村蹲點,住在農民的柴草間里,一日三餐與群眾吃在一起,白天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與群眾一起座談,共商抗災和恢復發(fā)展生產大計。當時谷文昌身患胃病、肺病,常常頭昏、咳嗽、出冷汗。隨行的同志找醫(yī)生開了證明買來一斤餅干,他當即嚴肅批評并讓退掉。他說:“我們要和群眾吃一樣的飯,受一樣的苦,干一樣的活,群眾才會信任我們。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斗,終于帶領全縣人民度過了最為困難的日子。
谷文昌經常教育干部,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有群眾觀點,為群眾著想,從實際出發(fā),不能隨心所欲。他語重心長地說:事實是無情的,好的動機并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要把動機和效果統(tǒng)一起來,必須深入群眾,吃透情況。他說:“我們既然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什么不多聽聽群眾的意見呢”他要求干部堅持群眾路線,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到農村工作時,不當東轉西看的“風水先生”;說話辦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虛作假;吃飯住宿不搞特殊;關系群眾的事同群眾商量,不能強迫命令。谷文昌還要求干部“把政治、技術、業(yè)務結合起來,孜孜不倦地學習。結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學什么,管農業(yè)的,要懂農業(yè)、會干農活,管鹽業(yè)的要會制鹽坎、曬鹽……不僅要從書本上學,還要從實踐中學”。他以身作則,不僅刻苦學習理論,而且?guī)ь^學習技術。谷文昌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在基層。東山的山山水水閃動著他的身影,村村寨寨留下他的足跡,在田頭他與農民席地而坐談生產,在村舍他與農民一道卷著土煙拉家常。全縣四五百位生產隊長,他大都能叫出名字來。干部找他匯報工作,群眾找他反映問題,他什么時候都不煩,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雙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裝,深入到田間,挽起袖筒植樹,卷起褲腳犁田,拿起鋼釬打石頭,群眾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帶領群眾干什么。這樣的縣委書記,怎能不贏得群眾的信任呢殫精竭慮,一刻不停地為人民造福東山島地處福建東南海域,與大陸的最近距離只不過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困難。千百年來,舟覆人亡的慘劇時有發(fā)生。世世代代的海島人,總想有一天奇跡出現(xiàn),天上的玉皇或哪一路神仙修一條海堤,架一座彩橋,把東山與大陸相接,使孤島變成半島。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奇跡沒有出現(xiàn),人們面對滾滾怒濤,無不望而生畏,“精衛(wèi)填海”只不過是千古神話。
當時的東山,人力、財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條海堤談何容易!“把海島變半島”是人民群眾的愿望。谷文昌說:“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要敢闖新路,勇往直前!”他反復聽取群眾和技術人員的意見,與縣委、縣政府的同志醞釀討論,毅然拍板:修一條海堤!把海島與大陸連接起來,將會促進海島發(fā)展,擴大對外聯(lián)系;方便群眾,免除舟楫之苦;有利于加強戰(zhàn)備,鞏固國防;促進發(fā)展養(yǎng)殖,利用苦鹵制造化工原料;圍墾鹽田,擴收漁鹽之利;沿堤修筑渡槽,引大陸淡水入島,解決人畜飲水、澆地用水……谷文昌擔任建堤領導小組組長,縣長樊生林親任指揮。經過勘察設計,海堤從東山縣八尺門至云霄縣。這一段海水最深處10.9米,全長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底寬110米,頂寬13米,防浪墻高6.25米。初步測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萬個工日,土、石、沙料近50萬立方米,總投資200萬元。真可謂工程浩大!福建省委、省政府,龍溪地委、專署批準了這一方案,由國家投資,福州軍區(qū)、龍溪軍分區(qū)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