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陳富可是出了名的‘摳門’支書。”近日,記者正準備前往北海市的“首富村”亞平村采訪,市里同志的一句“提醒”,更讓人有了非去不可的沖動:他究竟有多“摳門”
亞平村,北海僑港鎮(zhèn)一個400多人口的小村。
陳富,50多歲,中等個,頭發(fā)幾乎全白了,健談,干練。這是剛從村民王國蓮家家訪回來的他,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寒暄幾句后,記者“撇開”陳富,到村里四處“網羅”證據去了。
上世紀90年代初北海大開發(fā)時,亞平村的集體土地絕大部分被征用,村民雖然從此告別了耕作,但由于集體財產流失嚴重,集體經濟幾乎為零,群眾上訪不斷,村務工作處于癱瘓狀態(tài)。1994年,剛40出頭的陳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我向大家表個態(tài),絕不亂花村里一分錢。”一位村干部仍記得陳富上任第一天說的話。他告訴記者,18年了,陳富每次去市里或區(qū)里開會,都是騎自行車,車壞了就修,直到修不好為止,“至今已換3輛車”。
村黨支部副書記林廣德接著“揭”陳富的底:2007年,亞平村修建迎賓大道時,陳富帶上村委3個干部去買材料。
逛了大半天,一家家地砍價,一個工程的材料買下來,幾乎整條街的人都認識他了。”接下來,村里鋪設村道和建設其他基礎設施,陳富也是精打細算,能省則省。那一年,光是采購建材,就為村里省下費用超過80萬元。陳富“摳門”的聲名由此傳開。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摳門”的陳富,更有“舍得”的時候。“村干部做事很公道,對村民的事情很舍得花錢!”一位70多歲的黃姓村民說。
為了盡快使亞平村脫貧,陳富和村黨支部、村委班子成員利用緊靠僑鄉(xiāng)、港口和旅游景區(qū)的優(yōu)勢,引導村民轉產發(fā)展商貿旅游業(yè),并積極招商引資,建設生豬屠宰場、魚貨加工場、對蝦育苗場和外來務工人員住宅區(qū),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到2009年,亞平村集體純收入達132萬元,全村商貿總收入近4000萬元,一舉摘掉了“問題村”、“空殼村”的帽子,成為北海市的“首富村”和全國文明村。
2010年2月,亞平村黨支部提議并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村委在集體收入中支出近6萬元,為每位符合參保條件的村民出資200元購買新農保,成為廣西首個參保率達100%的行政村。而從1994年起,村里每年根據集體經濟收益情況,向全體村民發(fā)放紅利,而且逐年遞增,2011年每人分紅1600元。
“陳富‘摳門’也好,‘舍得’也罷,為的全是老百姓。”銀海區(qū)委負責人這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