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位于東蘭縣蘭木鄉(xiāng)弄臺村的巴亨生態(tài)移民安置點熱鬧非凡。挖掘機把地里原先種植的核桃樹小心挖出,疊放在一邊,等待移植;工作人員一邊對著手中的規(guī)劃圖,一邊察看現場,再不斷進行調整……這個夏天,原本平靜的山谷,不再寂靜。一年后,韋建海夫婦和他們的6個孩子,將同其他66戶貧困戶228人一道,搬進這里的“新家”。
翻開東蘭地圖,無法找到韋建海居住垌場的位置,F在,他還居住那個垌場里,獨門獨戶。為了方便管理,該鄉(xiāng)政府把他歸入附近的機告屯。從他家走到鄉(xiāng)政府,要3個小時。那里是一片壯觀的山林石海,空氣很純凈,但對韋建海來說,是窮山惡水。群山之中,只有韋建海一家,如果沒有周邊的群眾偶爾路過,他幾乎一個月都不會見到一個外人。孤獨久了,一家人除了小孩子的哭鬧聲,幾乎都是沉默的。
靠天吃飯、土里刨食,山里的貧困像日出日落一樣恒定,在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樣。
“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搬出去!”每次喝一點小酒后,韋建海就對著大山嘟囔。但群山之中,“玉米種在石頭縫、飲水靠天來心疼”,往山外搬哪有錢哪有地搬出去又靠什么生活看著家里6個時常為一口飯而打架的小孩子,他常常夜不能眠。當初,他曾經以為,孩子多,家里的勞動力就會多,但事實恰好相反,因為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根本發(fā)展不了。
2015年,廣西為實現減貧脫貧目標,掀起了一場精準識別工作大潮。當年11月3日,駐弄臺村第一書記、東蘭縣商務局副局長黃禹瑩,帶著工作隊員一起,出現在韋建海的茅草房前。為了不讓一個家庭、一個村屯在小康路上掉隊,該縣認真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政策,結合東蘭貧困實際,實施“八個一批”方案,讓居住在條件惡劣環(huán)境的“韋建海們”搬出來,拔窮根。
今年1月12日,駐村干部再次來到韋建海家。韋建海在希望中夾雜著無奈:“我也想搬,但家里真的沒有一點積蓄。”這個八口之家,一年只能收獲100公斤玉米,四五萬元的建房錢,無疑是天文數字。
錢不夠,黨委、政府按照扶貧生態(tài)移民搬遷政策給予補貼;還不夠,黨委、政府再和貧困戶一起想辦法。針對“韋建海們”的情況,接下來的5年,該縣將在全縣14個鄉(xiāng)鎮(zhèn)實施扶貧生態(tài)移民搬遷工程,并制訂了就業(yè)培訓、外派務工、產業(yè)發(fā)展等脫貧方案,讓搬遷的人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搬得出來,機會就增多。只要不懶,改善生活就有可能。”韋建海不想和祖輩一樣,一輩子活在大山、埋在大山。
現在,巴亨扶貧移民安置點正在實施土地平整工程。深居山里的韋建海知道這個消息后,開心地叫老婆準備一頓好飯菜慶祝,讓孩子們嘗嘗葷味。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的他,更加安心地在家里放養(yǎng)縣里扶持的10只小山羊。“我要管好它們,這可是我們家的未來。”韋建海說。像韋建海一樣,該鄉(xiāng)乃至全縣的貧困戶,都在近兩個月內領到了自己的脫貧幫扶啟動物資,如雞苗、鴨苗、小牛、小羊等,以及人均1000元的配套服務資金。
住房安定人心,產業(yè)保障發(fā)展。村里這一兩年的巨變,弄臺村老支書陸文選心里最清楚。他說,以前,有些老百姓寧愿窮,也不愿冒險搞產業(yè),F在,在政府的引導下,桑蠶、黑山豬、黑山羊、富硒米、核桃等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群眾的信心大大增強。
據了解,過去5年,東蘭縣已投入資金2393萬元,實施扶貧生態(tài)移民搬遷工程,累計搬遷3160戶1.47萬人。在不久的將來,大批如韋建海一樣的“寒士”們,將在各個扶貧移民安置點安居樂業(yè)——該縣爭取在今年年底,搬遷安置扶貧移民1155戶501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對象1047戶453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