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花山巖畫上所描繪的動物、工具、武器等1900多個形象,內(nèi)容豐富,屬世界唯一僅有。圖案充分反映了從戰(zhàn)國到漢代壯族人民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nèi)容,堪稱戰(zhàn)國到漢代壯族的一部歷史書卷。解讀圖案蘊涵的千古謎團一直是專家學者研究不完的課題。
目前巖畫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風雨而沒有消失的原因已經(jīng)找出,諸紅色顏料的成分,主要是氧化鐵,還有動物血、骨膠之類。在作畫顏料的研究上,專家們的意見得到了統(tǒng)一。但這只是花山壁畫蘊涵著的千古謎團僅僅被解開的冰山一角。
巍然屹立的花山,山上林木繁茂,崖壁內(nèi)傾,像一座巨型巖廈。江上游船離崖百米可依稀看到畫的人物形像;登岸后拾階而上,巨幅崖畫便呈現(xiàn)在眼前。崖畫低處臨江15米,最高處離江面110多米,其左右寬幅150多米。在凹凸不平的巨大山崖上,密密麻麻地畫上1800多個褚紅色人像和一些動物器具,其中以人像居多。皆為雙臂曲舉,兩腳半蹲姿態(tài),最大的約3米,最小的也有30厘米,一般為1米左右。大都是一群小型人像圍著一個大型人像起舞或祝拜,部分人像腰佩刀劍,騎著非馬非犬的動物。人像周圍畫有單層或雙層圓圈,或內(nèi)有似米字形的圓圈,像太陽,似月亮,神秘莫測;ㄉ窖庐嫷闹匾獨v史價值和巨大藝術價值,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建國后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的學術團體前來考察研究。初步認為花山崖畫的作畫年代或是上古至中古時期,或是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或唐或宋,是未破之謎。崖畫內(nèi)容或為語言符號,或為樂事慶典, 或為祈天抗洪,或為戰(zhàn)事盛會,或為宗教祭祀,研究的學者各執(zhí)一詞,莫衷一是,迄今尚無定論。暫且不說崖畫的反映內(nèi)容,僅畫的本身就是一件世界罕見的崖畫藝術珍品,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和重大的考古價值。整個畫面95米×150米,氣勢雄偉磅礴,百米之外才能盡覽全幅。畫面布局工整,繁而不亂,主次分明,完整和諧?此茊握{(diào)機械的畫像造型,充滿了古樸莊重而又輕松活潑的氣氛;只有寥寥幾筆的人體和物體造型,使人能夠捕捉到一種生動逼真、維妙維肖的美感;單色平描剪影式及單線條勾勒式的藝術構思和浪漫筆彩,使之觀之產(chǎn)生一種似虛似實的夢幻之感態(tài);整齊而又紛繁的上千個人像,洋溢著舞動的節(jié)奏和激越的聲樂。用心專注觀察,褚紅色人群全都活動了起來:首領挎刀騎獸,眾卒簇擁歡呼,銅鼓聲震天,喊殺聲動地;又像山林呼嘯,風勁草低,獵犬窮追不舍;又若設案江濱,陰風迷霧,巫師念念有詞,部落上下痛祭亡靈;又似鼓樂陣陣,輕歌漫舞,人群雀躍,歡聲鼎沸……佇立在此幅1.5萬平方米的崖畫面前,使人仿佛進入畫境,置身在遠古社會的人群中,與之共歡樂、同激動,而早已留連忘返。花山崖畫是中華民族寶庫的一塊藝術瑰寶,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的地方。到過花山的人,不僅為其壯美贊不絕口,更為其諸多的“不可思議”而驚嘆不已:如此峭壁懸崖如何作畫?……花山的神奇魅力和千古之謎, 已吸引了美、日、英、德、法、港澳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內(nèi)的游客,每年都有上萬人(次)前來旅游和考察,數(shù)千年風雨沖刷是何顏料永不褪色?
從寧明縣城去花山,乘船往返只需三個多鐘頭。為開發(fā)花山這一旅游勝地,近年來國家添置了花山游艇,修造了花山棧道,已建了花山陳列室、招待所和富有民族風情的高級賓館--民族山寨;ㄉ秸云鋲衙赖纳碜,恭迎日益增多的中外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