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2年12月12日 來源:興賓區(qū)政府網(wǎng)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蓬萊洲象州故城遺址 1998年開劈為旅游景點,位于城廂鄉(xiāng)二溝村南約500米紅水河中,東西延袤470多米,南北最寬處240多米。南近蓬萊村,北接二溝村。在洲上南畔石壁上有一高2.66米,寬2米的摩崖碑刻,鐫刻在離水面10余米高的峭壁上,字徑 20厘米,摹顏歐體,書法遒勁,刻工精致,碑闌繚以云龍。此碑至今已700多年,風(fēng)侵雨刮而字跡還十分清楚。據(jù)有關(guān)資料載,宋景二年(1261),宋理宗詔命朱祀孫為廣西經(jīng)略史,為抵蒙古軍隊對西南防線的進攻,擇蓬萊孤島筑城,歷時7個月告成。景定三年(1262),象州州治從陽壽縣移到這里(當時象州轄陽壽、來賓、武仙、武化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于象州立安撫司,象州治所又移回原州城陽壽縣。蓬萊洲作州城15年。明清時為來賓八景之一,據(jù)民國《來賓縣志》載,每當“涼秋水落,灘聲聞數(shù)里”。有 “蓬萊秋瀨”之說。洪水“盛漲時,洲不能沒”,有“蓬萊抵柱”之稱。

      

      1998年1月,蓬萊洲旅游專線正式開通(蓬萊洲是城廂鄉(xiāng)紅水河段河心島,占地約3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投資70萬元,沿河及島內(nèi)有13個風(fēng)景點,有宋代摩崖石刻、護坡城墻遺址,有斜拉橋及島上奇石館,還有翰林戲舅、滕橋難斷、寶藏迷宮等民間傳說的景觀。來賓至蓬萊洲,航程16公里,紅水河兩岸風(fēng)光旖旎,乘船尚河而下,世界第四、全國第一的來賓鐵路斜拉橋攔道迎面而來。駐船遙望,沿江兩岸二疊紀地層剖面令人目不暇接,豐富的牙形刺化石層位盡收眼底。

      

      文輝塔 位于遷江鎮(zhèn)扶濟村外紅水河北岸上。為8角8面7層疊澀出檐平座空心磚塔,塔高35米,內(nèi)徑2.72米,壁厚3米。其造型是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每層疊澀出檐。蓋為鑄鐵鍋形,元塔尖。2層以上各層都有南北對開風(fēng)門,其余各面均是襯托假門。底層除南北對開風(fēng)門外,四面還有一風(fēng)門,余五面亦有假門。底層風(fēng)門高2.2米,寬0.84米。塔基有厚大石板構(gòu)筑,亦呈八角形,大于塔座。塔內(nèi)1~6級均設(shè)有佛龕。塔內(nèi)外均無梯可攀登。原塔建于何時無考。今塔為明萬歷年間(1573~1620)遷江武舉黃文輝重建,故名文輝塔。1985年6月3日,遷江鎮(zhèn)扶濟村民唐尚良,爬上文輝塔頂將重 250公斤的塔蓋掀下摔碎,并作廢舊鐵品出賣,被依法判刑。為修復(fù)文輝塔蓋,區(qū)文化廳文物處于當年撥下?,遷江鎮(zhèn)群眾亦紛紛捐款資助,于1986年6月3日下午4時由原來賓縣文物管理所重新修復(fù)。

      廟山巖遺址(新石器時代) 位于橋鞏鄉(xiāng)高槐村西約100米的廟山巖內(nèi)。洞口朝東,距地面 35米。洞口高10米,寬20米,縱深 15米。該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挖下表土不深即有螺殼、蚌殼、打制石器、炭屑、碎骨、燒骨、獸牙等。

      龍洞山石刻 位于良江鄉(xiāng)東北約8公里的來賓冶煉廠附近的龍洞山東南洞和東北洞內(nèi)。龍洞山為孤山,高125米,長寬各約 200米,山洞相通,溪水三面環(huán)山,景致幽清。洞內(nèi)共有石刻4塊。東南洞口右壁一塊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三月,柳州府同知兩江伍宇偕來賓縣知縣鄭天憲游環(huán)該山的題詠詩刻和來賓縣知縣鄭天憲偕學(xué)署事訓(xùn)導(dǎo)重游該山的題詠詩刻。題詠詩刻共4首。洞口左壁一塊已被毀,僅存16個字,其年代已不可考。洞內(nèi)左壁一塊系清嘉慶十八年(1813)二月,邑庠朱廷瓊、朱廷壁、朱廷珊遵祖母遺囑,將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龍洞山下買置的田產(chǎn)作捐修龍洞寺之資事。在東北洞內(nèi)石刻一塊,由于剝蝕嚴重,碑文模糊難以辨認,其年代待考。

      榜山石刻 位于遷江鎮(zhèn)東西清水河北岸約 500米的榜山半腰處,F(xiàn)屬遷江鎮(zhèn)新橋村公所堯威村轄地。石刻共2塊,一塊是“望眉”,另一塊是“榜花”。兩地相距約70米。望眉石刻朝北,高出地面約 80米。石刻高2.3米,寬3米,系橫刻行楷書體,字徑1.3 ×0.8米。左右各豎刻小字1行。字徑為0.5×0.15米。右為“光緒辛卯”,左為“知縣顏嗣徽”;“榜花”石刻朝西北,高出地面約60米。石刻高2.6米,寬1.4米,為豎刻行楷書體,字徑為1.6×1米。兩邊各豎刻小字1行,右為“庚午科解元”,左為“顏嗣徽題”。字徑為0.14×0.14米。此二處石刻為光緒十七年(1891)遷江縣知縣顏嗣徽書丹。

     

      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指揮所舊址(遷江鎮(zhèn)新村塘禾山敢墻洞) 距昆侖關(guān)92公里。1939年冬,由于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為便于指揮作戰(zhàn),西南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奉重慶軍事委員會之命在此成立行營指揮所。由白崇禧親自督戰(zhàn)。該所為西南7個省行政軍事指揮中心,對上可與重慶蔣介石聯(lián)系,對下可與白所轄下第三(蘇、浙、贛)、第四(粵、桂)、第九(湘、鄂、贛)等3個戰(zhàn)斗區(qū)進行軍事聯(lián)系。在此期間,蔣介石曾到該所視察戰(zhàn)事1次。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spring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