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被假貨忽悠。”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龍鎮(zhèn)村民陳文有告訴記者,他被近年在農村銷售的假貨“嚇怕了”。
像陳文有這樣對假冒偽劣商品有深刻印象的農民不少。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對商品認識有限,農民成了一些黑心商家坑害的主要對象。
記者采訪了解到,以農村小賣部、小超市為主體的銷售網絡曾是“三無”產品的主要銷路。
有村民告訴記者,以前小賣店賣的酒、餅干、面包等不少是散裝的,質量難保障。一旦發(fā)現問題,出于鄰里關系也不好意思退貨。
除了食品,農村地區(qū)也成為一些雜牌電視機、洗衣機等大件商品銷售的主要地區(qū)。商家往往利用農民品牌意識低、容易聽信宣傳的特點來推銷。
不過,這樣的狀況目前有所緩解。
“村民買東西開始看商標、生產日期了。”吉林省農安縣閆家村閆家百貨商店老板曹程程告訴記者,當地農民在購買白酒、方便面等商品時傾向于常見的大品牌,認為這樣的商品質量更好、更安全。
村屯一些超市經營者表示,電視里經常播出廣告的商品尤其受歡迎。如今,農民去縣里買服裝時也會選擇規(guī)模較大的商場,選擇更保真、更時尚的商品。
但不可忽視的是,即便是品牌意識和品質意識有所提升,“維權”對農民來說依然有點“陌生”。
吉林省農安縣濱河鎮(zhèn)村民馬志斌去年買到了假農藥,用在莊稼里很長時間沒有效果。當他從電視報道里確認農藥是假貨時,農藥已用完,手里缺少有效憑證,只能忍了。
在農村,不少農民對維權的途徑、流程不清楚,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由于鑒別能力欠缺,往往出現關鍵憑證缺失,維權缺少“抓手”。
吉林省九臺市其塔木鎮(zhèn)農民范春波告訴記者,雖然“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逐漸被農民熟知,但大家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仍缺乏了解,“遇到侵權問題,都想著忍忍就過去了,也怕耽誤農時。”
吉林財經大學教師劉元勝認為,我國農村地區(qū)長期以來受到假冒偽劣商品困擾,只有通過廣泛宣傳和有力監(jiān)督,縮小城鄉(xiāng)消費維權意識差距,培養(yǎng)農民維權意識,才能提升農村消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