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被火燒后變成黑色,但經(jīng)過蒸煮和專業(yè)打磨后,就會變亮!
在家制銀飾時,侯鳳貴將銀或做“配角”用的銅“火化”!
侯鳳貴用一根特制的銅管,不間斷地吹火煅燒銀飾接口,以此方法將有接口的銀飾焊接為一個天衣無縫的整體。
▲在手鐲上打洞,以便鑲嵌!
▲瑤族同胞常用的銀飾包括這些銀制的梳子、手鐲、腰帶、耳環(huán)和戒指等。
瑤族姑娘在佩戴銀飾時,并無指定數(shù)量。一般情況下,佩戴越多,越顯大氣、美觀和富裕!
瑤族姑娘在穿好瑤族服裝和佩戴上銀飾后,顯得格外漂亮!
幾十年來,除農(nóng)忙時節(jié)和在家打造外,侯鳳貴還要挑著工具走村入戶,幫瑤族同胞制作銀飾。
在龍勝,一提到“銀匠”二字,侯鳳貴總會首當(dāng)其沖地被人提及。
今年45歲的侯鳳貴是龍勝泗水鄉(xiāng)潘內(nèi)村人。他家三代祖?zhèn)髦破髦g(shù),尤其是制作瑤族首飾頗有心得,更具特色。
侯鳳貴已是第三代傳人了。他9歲就給父親當(dāng)幫手,12歲正式跟父學(xué)藝。
或許是手把手言傳身教的原因,僅4年侯鳳貴就學(xué)得了一手好手藝,16歲就成為家中子承父業(yè)的銀匠師傅。之后,他在家或走村入戶幫瑤族同胞打制銀飾。
紅瑤的銀飾主要有手鐲、耳環(huán)、腰帶、梳子、胸牌、銀帽、戒指、雕花等幾種。制作銀飾大致要經(jīng)過化銀、鍛打、成型、雕刻、焊接、清洗等工藝流程。先將銀料熔化,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等零件,之后依據(jù)所要求的花樣打制出精美紋樣,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蒸煮后再用布擦至發(fā)亮即告完成。
長達40年的制銀過程中,侯鳳貴覺得最難把握的是焊接與雕刻。焊接時要掌握好火候,火過大或過小都會讓前期的制作功虧一簣。而且手也不能抖,靠的是手力和眼力。雕刻時全憑手上的感覺,用力過大容易將銀片鏨通,力道不夠又不能將紋理的層次感突顯。
“銀器制作磨煉身心,要有耐心,完成一件好的銀器需要幾天或幾個月。”回憶起學(xué)藝時光,侯鳳貴感觸很深。
從事手工制作銀飾幾十年,無論是選料、熔化、鍛打,還是打磨、雕刻、焊接、清洗等工序,侯鳳貴都極力做到精益求精。
聊起效果,侯鳳貴滔滔不絕。他說,如果銀子的純度不夠,要想辦法去雜質(zhì),這樣才會光滑、明亮。
“在龍勝,大部分瑤族銀飾都是純手工制作的,它有瑤族獨特的紋路和風(fēng)格,那些復(fù)雜、靈活的圖案是有靈魂的。”在侯鳳貴眼里,每件作品都是機械難以取代的,因為“這其中有生活的印記,有瑤族同胞獨有的習(xí)慣,大家都喜歡手工打造的”。
每逢嫁女或其他重大節(jié)慶,瑤族同胞都喜歡穿戴瑤族服裝,配上瑤族銀飾。“這是一種傳統(tǒng),且會代代相傳。”侯鳳貴說。
談到未來,侯鳳貴略帶感慨。他說,手工銀飾不僅是首飾,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學(xué)。為了這門手藝不致消失,他將去尋找一個有緣之人,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