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進入倒計時,彩車巡游是國慶慶典的一大“重頭戲”。屆時,廣西彩車“壯鄉(xiāng)歡歌”將亮相“錦繡中華”方陣,展示廣西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情,獻上廣西人民對祖國的祝福。
地方戲曲家首次登上彩車獻藝
大型的繡球、大大小小銅鼓,配上壯錦,廣西“壯鄉(xiāng)歡歌”彩車設計充滿地方民族特色,凝聚了豐厚的藝術靈感。
廣西不僅是民歌的海洋,還有頗具特色的地方劇種。為了弘揚廣西的三大劇種——壯劇、桂劇和彩調,55歲的戲曲家王曉鴿將走上廣西彩車的制高點,穿上行頭,擺出戲曲程式動作,展現(xiàn)桂劇的風范。
據了解,這是廣西參加國慶大典的彩車巡游以來第一次安排戲曲演員表演。彩車經過天安門觀禮臺的時間僅為短短的一分多鐘。為了這光榮的一刻,設計、制作彩車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們付出了辛苦的汗水。由于時間短,王曉鴿決定編排一些最能表現(xiàn)桂劇特點、身段最美的動作,還新買了一套漂亮的行頭。車子一啟動,彩車制高點便有些晃,完成高空動作有難度,但這位戲曲家排練時一刻都沒有放松。
戲曲家領軍,加上民族歌舞、天琴表演,廣西彩車將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壯鄉(xiāng)風情。
老編導時隔10年后再挑重擔
“壯鄉(xiāng)歡歌”彩車有一位資深的老編導,她的外孫女是彩車上最小的演員,她們就是潘建祖孫倆。
潘建已經退休了,10年前,她就當過廣西彩車的編導。這一次迎來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當廣西群眾藝術館領導找到她時,她接受了這個光榮的任務。 潘建說,與10年前相比,這次的彩車演員多了、服飾更精美了,民族特色更濃厚,更注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表現(xiàn)。
潘導4歲的小外孫女扮演“小小劉三姐”,在團隊里小有名氣。可愛的小姑娘很喜歡表演,給劇組帶來了不少歡聲笑語。12名推車員推動22噸重彩車
9月18日晚上10時30分至19日凌晨2時,首都北京舉行了國慶慶典最后一次綜合演練,巡演的彩車也帶妝亮相。彩排中,走在前面的是中央各部委的28臺主題彩車,緊隨其后的是按行政區(qū)劃排序的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及港澳臺的彩車,廣西彩車“壯鄉(xiāng)歡歌”為48號彩車。
彩車以大卡車為底盤,搭上架子后,在外面套上各種裝飾。車內配備了發(fā)電機、控制臺用的各種設備、衛(wèi)生間工作人員出入通道等。車上、車內人員相互配合,才能獻上精彩演出。由于設計需要,容納推車員的狹小空間高僅1.05米,12名來自海淀區(qū)東升鄉(xiāng)的小伙子只能斜躺在座椅上。如果發(fā)生故障,他們便立刻改成趴著的姿勢,手推、腳蹬讓彩車前進。廣西彩車總重22噸,12名推車員平均每人要推動近2噸的重量。
據悉,參加完慶典后,“壯鄉(xiāng)歡歌” 廣西彩車將被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