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大年三十),凌云縣城大大小小的賓館都已歇業(yè)過節(jié)了,只有新秀苑賓館的大門還敞開著。一位拄著手杖操著北京口音精神矍鑠的古稀老人從賓館進進出出,他正在忙著給自己準備的年夜飯。
他是新秀賓館的常住客,這幾天賓館老板已回老家過年并將整棟樓交給他管看,他既是住客又是店主。在樓上,他有一間自己煮食的廚房,老人正在張羅著過年的事宜。遠處,炮竹聲漸起,伴隨著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凌云的好友吳天貴出現在他的跟前,早已說好要去吳天貴家過年的,可他還要準備年飯,說是這樣才有年味。吳天貴不依,拽著老人說非要到家里吃頓團圓飯不可,最后老人架不住勸,客套一番之后,樂呵呵地隨吳天貴上吳家過年去了。
一個外來的過客與一個當地人的友誼猶如兄弟般親切,難道這位老人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
原來,這位老人確實有著與眾不同履歷。老人名叫郝如林,喜歡人們稱他郝先生,今年75歲,主籍河北淶源人,1962年在南京空軍部隊服役,退伍后在北京市一家企業(yè)工作。2003年退休后,因夫人早年不幸去世,女兒又在廣東惠州工作,他原有的生活節(jié)奏被打亂了,心理上的落差感讓他無所適從,覺得生活變得乏味無趣。郝先生說:“我又不喜歡廣州這樣大城市的氣候和環(huán)境,因此不愿跟隨同女兒到廣東生活;同時,住在北京嘛,冬天天氣太冷,空氣又不太好,就想找個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溫暖的地方過冬。有一天我在報刊上看到了廣西有‘候鳥式養(yǎng)老’的報道,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想親自去體驗一下,于是去了巴馬。”
在巴馬生活了一段時間后,郝先生了解到盤陽河的上游就是凌云縣,而且“巴馬之水凌云來”,凌云也是長壽之鄉(xiāng),他決定也來凌云這里試試。當年一同從巴馬到凌云來的“候鳥”人的還有李佳夫婦。當筆者問到“你是如何與凌云結下緣分的”郝先生說:“2013年10月,他從北京到巴馬去過冬,途中在南寧車站與同是去巴馬過冬的李佳夫婦相遇了,李佳的丈夫也曾是在空軍當過兵,兩個老兵掀蓋如故,在路途中有聊不完的‘候鳥’養(yǎng)生話題。據說凌云縣的環(huán)境也不錯,也是長壽之鄉(xiāng),不如我們到凌云去看看提議一拍即合,于是我們三人就到凌云來了。沒想到這個地方特別舒服,一來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第二年,李佳夫婦去美國定居了,郝先生便獨自又來到了凌云,一來就是六個年頭。郝先生告訴筆者,他過這種“候鳥”式的養(yǎng)老生活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他幾乎走邊了全國的各地風景名勝。近幾年來,他固定的居住點就是北京和凌云,每年10月入冬后就從北京出發(fā)到凌云來過冬,來年的3月又從凌云到北京過夏。郝先生每次北京——凌云往返的線路總不固定,往往途中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順便到沿途各地游玩。游到哪里就拍哪里,愛好攝影的郝先生如今已珍藏了十多張在各游玩期間拍攝的相片CD卡,走到哪里便帶到哪里,閑暇的時候他就會回放看看,把美好的往事串成一串又一串,并時常拿來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精彩的游歷。
“凌云這是一個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民風純補,而且凌云人民特別熱情好客;這里的飲食也很合我的口味,是一個適合頤養(yǎng)天年的好地方。我每天早上起床后,先到圖書館看看書,再到市場轉轉,買些凌云鄉(xiāng)下農民賣的土菜回賓館煮吃,然后到廣場看人們下棋、唱山歌,與鄰居的老人小孩遛遛彎;晴好的天氣就去后龍山看東蠻王遺址、去金?船幷⑷パR山看古城、去茶山看看日出(落)、去水源洞看水、去云臺山看風光、去浩坤看東湖……”郝先生對凌云的風土人情如數家珍,談到如今在凌云的休閑生活時他說,在凌云,我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候鳥”老人,而是一個能融入當地生活習慣的地地道道的“凌云人”;在凌云居住時間久了,我也結下了很多像吳天貴一樣的好朋友,朋友們都叫我“北京來的凌云人”。
郝先生身體硬朗,精神十足,他除了每天堅持通過各種活動鍛煉身體外,還要喝上幾杯凌云白毫茶、凌云野生鐵皮石斛茶等地方特色的“長壽美食”。據了解,郝先生曾多次徒步20多公里到該縣國家4A景區(qū)——茶山金字塔等地,然后再乘車返回。郝先生告訴筆者,自2018年開始他已少單獨徒步了,主要是年齡增一歲體力降一分,年逾古稀之人遠在他鄉(xiāng)要以安全為重,盡量少給身邊的朋友和女兒添麻煩。
郝先生是一個愛好學習的老人,他愛好看書看報看當地新聞,日前他從媒體上了解到,目前凌云縣尚健在百歲老人有24人,凌云縣是世界長壽福地、世界長壽之鄉(xiāng),又是中國首個“全國異地長壽養(yǎng)老養(yǎng)生基地”。他自豪地說:“十幾年的‘南飛北漂’,世界長壽之鄉(xiāng)——廣西凌云,我選對了你!”
(黃元榮 祝明貴 祝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