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筆者慕名前去水汶鎮(zhèn)采摘云會百香果,在村里的一處山頭,見到了正在指導村民煉山以免跑火危及森林的駐村第一書記鄧達勇,他告訴筆者,這是村民黃祖才煉山準備種50多畝化州橘紅。這是鄧達勇駐村約16個月以來引領村民發(fā)展產(chǎn)業(yè)脫貧、修扶貧路等實事的一個縮影。
夯實村基礎設施
2015年10月,41歲的岑溪市新農(nóng)合醫(yī)療管理辦公室的鄧達勇派駐貧困村水汶云會任第一書記。沿著彎彎曲曲陡峭的盤山水泥路,他來到了離鎮(zhèn)區(qū)11公里最偏遠山區(qū)云會村。走進村委大門,他驚呆和心寒了,一層樓約140平米的村委樓房四處漏水,甚至一些墻上晴天還可看到流水痕跡和青苔,他住的房子更是除了漏水墻壁灰漿也部分脫落了。他并不是為自己住的地方差而心寒,而是不忍賭村干部常年在那環(huán)境下辦公。他到村的第一時間向村干部承諾,一定要爭取上級資金新建村公共服務中心,讓群眾有一個好辦事、娛樂的地方,也讓村干部有一個好的辦公場所。
說干就干。鄧達勇立刻寫材料向有關部門申報村公共服務中心(簡稱村共)立項,多次的跑,終于云會村優(yōu)先列入2016年村共建設。這么快就搞定了數(shù)十萬元的項目,村干部和村民對這個教師出身的第一書記刮目相看,認定他是個有點子會辦事的人。
筆者在村共看到,投資100萬元的中心每層185平米的樓房的三樓已經(jīng)封頂,工人正在刷墻壁,水泥球場已經(jīng)裝上籃球架,排球網(wǎng)也購置好了。村民過來你一言我一語的告訴筆者,有關部門的資金只夠建設兩層共300平米的樓房,是鄧書記接著又爭取到市政協(xié)部門的資金才擴大占地面積開建三樓的,這樣村干部辦公和群眾娛樂的場所更像樣和寬松了。用鄧達勇的話說就是心頭的第一道坎走過了。
村里大部分主道路硬化了,但村民通往家門口的“毛細血管”路基本沒硬化。鄧達勇想,要想改變村容村貌,硬化“毛細血管”是關鍵所在。于是,他又跑部門爭取到扶貧資金硬化了1.4公里的道路。在村里,筆者看到每家每戶水泥路通達家門口,一幢幢潔白的水泥樓房錯落有致,在藍天白云和綠樹的映趁下分外美麗,一些村民也正在田地里辛勤勞作,好一幅不是桃花源勝似桃花源的農(nóng)耕圖。
從村委門口放眼望去,一條新拓寬的道路盤繞在對面的高山腰上,筆者問那條路通向何方鄧達勇介紹,云會村與廣東羅定市加益鎮(zhèn)交界,那是廣西段長5公里通往加益鎮(zhèn)的省際公路,2013年村里的一個外出鄉(xiāng)賢出資修了4米寬的泥路粗通,但經(jīng)年累月的雨水的沖刷已經(jīng)坑洼不平,車輛難以通行。鄧達勇駐村后的2016年初,他發(fā)動村里的外出人員和其他地方的愛心人士捐資,將道路拓寬到至6米并填平坎坷。由于是省際公路,硬化需要自治區(qū)交通廳審批。鄧達勇于是整理材料并通過當?shù)亟煌ú块T向自治區(qū)交通廳遞交,他滿懷信心的表示,這條路今年肯定會得到硬化,屆時,這條路將成為水汶與加益之間最便捷的通道,比原繞道廣東信宜朱砂鎮(zhèn)縮短路程40公里,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捎^。
在村委旁的6戶村民異地安置點,寬7米縱深10米的每間房子或建成了一樓或二樓。說起異地脫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然而在這個小農(nóng)意識強烈的村莊卻好事多磨。離村委2公里的塘肚組的黎燕鳳、陳志昌等舍不得離開高寒山區(qū)、種植條件不好、交通不便的老家,鄧達勇上門動員他們異地搬遷以方便在條件較好的村委附近種百香果脫貧致富。要知道,目前毛坯房造價在每平米500元左右,尚不包含地基造價。安置房是按250元每平米計收,70平米的房才1.75萬元,兩層才3.5萬元,面對如此的優(yōu)惠,異地搬遷戶有的卻調(diào)侃說如果不要一分錢就搬。最終,搬遷戶答應了磨破了嘴皮的鄧達勇。
產(chǎn)業(yè)扶貧真扶貧
云會村有戶籍人口921人,目前長期住村人口200人,有貧困人口21戶78人,村里主要是老年人,年輕人基本都拖兒帶口外出廣東、海南、南寧等地打工了,村校也是個麻雀學校,只有1個老師三個年級4個學生。村地形狹長,一條河流和一條主要公路貫穿一個大山?jīng)_,村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518畝,其中水田449畝,旱地69畝,林地12855畝。
進村采訪時,鄧達勇不住地和村民打招呼問候,他都能叫出村民的名字。他說經(jīng)常進村入戶了解民情民需,200個村民90%能叫出名字。鄧書記在村民心中有口皆碑,但當初他發(fā)動村民種植百香果時卻經(jīng)常遭遇閉門羹。
村里50歲的能人黎義金2015年初種了30畝百香果,群眾雖然看到他致富了,但無論他怎么發(fā)動都沒有群眾愿意跟著種,群眾割舍不了千百年祖祖輩輩種水稻的情結。鄧達勇駐村后思量著發(fā)展何種養(yǎng)產(chǎn)業(yè)帶領群眾脫貧,他的思路與黎義金的想法不謀而合,黎義金正愁無法擴大生產(chǎn)以用規(guī)模效應吸引果商上門收購。
鄧達勇上門與村民算種水稻和百香果的經(jīng)濟賬,村民大多表示沒有人力、沒有資金,并對百香果的效益產(chǎn)生懷疑,認為種多了必定物賤傷農(nóng),如果有人出資提供果苗和搭棚還可考慮一下,況且種百香果得錢來糴米還不是與種水稻一個樣。鄧達勇說規(guī)模上去了,就有各地的收購商上門收購,國內(nèi)市場那么大,不愁銷不出。黎義金答應村民由他出資搭棚,待到村民賣百香果再扣除。
好事多磨。去年初,村民大部分都由種水稻改種200畝百香果,果苗種下后遭遇了降雪的極端寒潮天氣,果苗葉子謝了,有部分村民情緒低落,甚至向鄧書記訴苦。鄧書記解釋說來年天氣轉暖了苗會重新長起來的。果然4月份苗重新長起,村民這下心神定了。
去年10月份起,百香果收獲了,當年畝產(chǎn)達1000公斤左右,果品由黎義金成立的金慶云果蔬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回收,高價時每公斤達8元,目前每公斤6元。黃展北、黎燕鳳、陳志昌和唐慶英等異地搬遷戶、貧困戶嘗到了收獲的甜頭。
筆者掰開成熟百香果,發(fā)現(xiàn)已名聲在外的云會百香果果殼要比其它地方的百香果果殼厚約一倍,果肉更黃橙。鄧達勇介紹,云會百香果果肉厚,更利于長期保存和長途運輸,起到天然保鮮作用,備受北方等遠途地方客商的青睞,果肉也更好看鮮美。云會百香果去年10月在梧州國際寶石節(jié)上展出,受到商人和群眾的好評,云會百香果聲名鵲起。以后,鄧達勇打算推廣籬笆墻攀附果苗,這樣陽光更充分照射,果肉會更可口,果殼會更光鮮。
如今,每3天就有一輛農(nóng)用車到云會村收購百香果達1.5萬公斤,運往廣東中山、深圳或者山東等北方省市。鄧達勇給筆者算了一筆帳,百香果苗壽命3年,第一年初種植,到當年10月份有收成,當年畝產(chǎn)量大約1000公斤上下,收入約六七千元,扣除搭棚材料約3000元,收入約三四千元,次年和第三年進入豐產(chǎn)期,每年每畝有3000公斤收獲,收入約2萬元。村里90%的留守家庭都種了百香果,人均一畝,2016年村里的脫貧任務已經(jīng)完滿收官,百香果產(chǎn)值180萬元。貧困戶黎燕鳳高興的說,想不到種百香果比種水稻收入多得多,今年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鄧達勇還帶村民黃劍才出外考察取經(jīng),回來后去年初一口氣種植了120畝2400株化州橘紅,如今已生機勃勃。5年可收獲,7年豐產(chǎn),第5年株產(chǎn)75~100公斤,第六年后株產(chǎn)100—150公斤,豐產(chǎn)期達10年,目前每公斤售價20—26元,120畝到時將形成30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黃劍才還成立了利源家庭農(nóng)場,去年出欄兩批2.5萬羽三黃雞,還養(yǎng)了70頭山豬。在他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開頭一幕。鄧達勇表示,云會百香果和橘紅還有發(fā)展壯大的土地空間,要創(chuàng)出云會水果品牌。
云會山上還有很多竹子,自從多年前關停了土紙廠后,村民就少了賣竹子收入這一塊。最近,黎義金在鄧達勇通過網(wǎng)絡找訂單方式的幫助下,找到了廣東中山一出口商,訂了一大批水果籃生產(chǎn)加工訂單,春節(jié)后將組織數(shù)百名群眾加工,山里的竹子又有了新出路。
“離村的時候,只要村民說這個小子是做了點實事的,我就知足了。”這是鄧達勇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