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凌云老太太滕菊香因繡一幅2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而出名,其事跡一度上了各大媒體的版面。不久前,記者來到凌云采訪了這位令人起敬的老太太,了解她“穿針引線”的人生故事。
1.“別人覺得難,我覺得很容易呀”
滕菊香是河池市鳳山縣中亭鄉(xiāng)人(毗鄰凌云縣邏樓鎮(zhèn))。她的刺繡起點于20歲那年,那時漢族農(nóng)村,花鞋、門簾、帽子、枕頭、背帶、圍巾等東西都靠人工繡,這個技術活,簡單的,漢族姑娘個個能學,但難點的就不是哪個都能做得來,方圓幾十里,高手也沒有幾個。滕菊香有個舅娘,善于刺繡,在當?shù)剌^有名氣,年紀大了,活路多,忙不過來,見滕菊香比較靈巧,就說:“菊香呀,你有空么,也學刺繡吧,我拿紙樣給你,好好學。”
這樣,20歲的滕菊香就開始學著繡,隨著歲月流逝,她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刺繡,拿出什么紙樣,她就能繡出什么樣,花鞋、門簾、枕頭(套)、帽子等,繡很精致,人見人羨。當時趕金牙、中亭兩圩,滕母經(jīng)常拿女兒滕菊香的刺繡品街上賣,一個幾塊錢,也能得一些錢補貼家用。不少周邊的姑娘家,都托滕菊香幫繡踩堂鞋、禮鞋等嫁人必備的物品。
令滕菊香印象深刻而有成就感的,是繡毛主席像章,繡在一塊布上,當時鄉(xiāng)村干部開會,身上佩戴繡有毛主席像的布巾,是種榮耀。
看著滕菊香把一個個復雜的圖案繡出來,不少人疑惑:“香呀,你怎么什么都能繡出來嘛,這些這么難繡。”“啊!我自己覺得很容易呀,繡著繡著就繡出來咯。”滕菊香笑著說,她自己并沒意識到她天賦的心靈手巧。
2.繡背帶賣錢送丈夫讀書
滕菊香待字閨中做姑娘那會兒,漢族姑娘很少出門趕集,但也有例外,一次,滕菊香來趕邏樓圩,歌頂村的楊勝源看到了,頓時就被迷住了,后來楊勝源托人去提親,23歲那年,滕菊香就嫁過來,成了楊勝源的媳婦。
楊勝源聰明,寫字好,讀書好,但因家庭成分原因,讀完小學,按政策不得讀中學,只好回家務農(nóng)。“文革”后,政策放寬,貧下中農(nóng)出身的滕菊香托人問詢,才讓楊勝源成為一名代課老師。到了1979年,代課老師有機會外出深造,楊勝源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百色民族師范學校。
當時,楊勝源、滕菊香的4個小孩都還小,去讀書要花錢,又沒人掙工分,但滕菊香深明大義,再苦再難,堅決讓丈夫去讀書。她一個人照顧家婆及年幼的孩子,飼養(yǎng)家畜,白天正常出工掙工分,晚上回家,服侍一家老小入睡后,她挑煤油燈在蚊帳上,坐在床上刺繡——繡花背帶,直繡到深夜才入睡,每晚只睡2~3個小時。
日積月累,滕菊香繡出一個個花背帶,拿到集市上去賣,每個背帶12元,相當于一頭小豬的價格,還繡“長生保命”帽等?恐汤C這門手藝,滕菊香積攢著一筆筆錢,補貼家用,寄給丈夫做伙食,熬過楊勝源讀書那兩年,此時楊家已連續(xù)欠集體“口糧款”近10年。
1981年,楊勝源讀書畢業(yè),回來轉成公辦老師,次年才補完“口糧款”,后來,楊勝源調(diào)到教委任職,直到退休,搬進縣城定居。
3.“我要繡到80歲”
為支持丈夫的工作與子女的學業(yè),操持家務,滕菊香曾一度中斷刺繡,直到多年前,市面上盛行十字繡,子女也相繼成家立業(yè),她才重新刺繡。繡給每個女兒一個花背帶,還繡各種小物品送給親戚,這是滕菊香老人快樂的事情。
“我要繡到80歲,才罷手。”滕菊香接受記者采訪時樂呵呵地說,這段時間,她在繡一幅3.5米長的《十八美女圖》。其實這幅作品她三年多以前就開始了,因為繡22米的《清明河上圖》花了三年時間,也中斷了3年,她現(xiàn)在才繼續(xù)續(xù)工。她說,盯著做,半年就能繡好,先前,她已經(jīng)繡了兩幅一模一樣的,一幅送給小女兒,一幅拿去柳州賣掉了。
現(xiàn)在她連著在繡的這幅,她買了四幅材料,要繡給每個女兒一幅。滕菊香說,她繡東西,主要送給親戚,前些年,她賣掉一幅十字繡,對方給5萬元,她還讓了一萬,“因為論起來,他也是親戚。”滕菊香說。
采訪中,楊勝源放下家務活,還幫妻子拉十字繡。滕菊香說,她繡22米《清明上河圖》,有丈夫一半的功勞,是丈夫攬下拖地板、做飯菜等所有家務活,才讓她能專心刺繡。但在楊勝源心中,滕菊香辛苦一輩子幫她,刺繡送他讀書,才有今天的好人生,他感激不盡,或許,這是他報答妻子的一種方式。
□黃元榮 陸照德
滕菊香在刺繡中
滕菊香22米長的作品“清明上河圖”
圖為小孩的“長生保命”帽
圖為滕菊香接受媒體采訪
圖為毛主席繡章
圖為老伴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