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陶長海(中)到農戶大棚調研! ≠Y料圖片
重慶江津人有句口頭禪,叫“干得起”。問一件事情行不行,若是沒問題,江津人會用爽朗的口音來上一句:“干得起!”干脆利落有勁的“干得起”,如今不只是同意那么簡單,更是一個承諾、一份擔當、一種精神。在江津人眼中,區(qū)委書記陶長海就是一位“干得起書記”:只要他帶頭去抓去管,幾乎沒有辦不好的事。
2012年2月?lián)谓騾^(qū)委書記至今,3年多時間,陶長海帶領干部群眾干成了不少大事、難事:江習高速公路、鼎山和幾江長江大橋、四面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珞璜“水公鐵”綜合物流樞紐、富硒產業(yè)……這些事,江津人期盼多年,陶長海和大家一起,以“干得起”精神,一一將其變成現(xiàn)實。
“面對機遇,要捕捉到、抓得住、推得進、有效果”
江津區(qū)珞璜鎮(zhèn)小南埡,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百車穿梭,千人忙碌。一年前,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在這里開建。2公里外,德國杜拉維特潔具(中國)有限公司項目建設工地內,平場正有序進行。這個項目將形成年產145萬件的生產能力。
“面對機遇,要捕捉到、抓得住、推得進、有效果。”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的落地得益于理念之變。
江津,距重慶主城只有50公里,但長江天險相隔,對外交通不暢,接受主城輻射帶動能量不強……難題困擾著陶長海。
如何畫好江津發(fā)展的藍圖帶上問題,陶長海等區(qū)領導實地調研港口、園區(qū)、企業(yè),摸清家底,研究江津各區(qū)域的功能定位、發(fā)展重點、主要任務。打好基礎,主動作為,才能爭得先機。
2014年初,成都鐵路局擬在二環(huán)沿線新建一個鐵路樞紐,陶長海獲悉后,立即前往成都鐵路局對接并成功簽約。目前,項目已經(jīng)完成土地精平,預計年底鋪軌、完成一期工程,可形成1000萬噸吞吐能力。
“最難辦的事情我來辦”
“最難辦的事情我來辦!”面對困難、復雜問題和矛盾,陶長海“當仁不讓”,主動擔當。
正在建設的江(津)習(水)高速公路是重慶第一條采用PPP模式修建的高速公路,建成后將大大縮短重慶主城和江津四面山風景區(qū)的距離。
這條路一開始并未納入重慶“十二五”規(guī)劃。陶長海給市政府寫報告,陳述修路的理由和辦法,得到“可行”的批復。完成前期工作,招商引資又遇到了難題:公路沿線都是貧困山區(qū),投資大、回收慢,大多企業(yè)都不愿意接手。陶長海說“我來干”,組建20人的談判團隊,親自與企業(yè)談判,最終順利開工。
面對復雜疑難的信訪問題,陶長海也從不回避,開門接訪,解決了一大批積訪案件。剛當區(qū)委書記時,陶長海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白沙鎮(zhèn)“津沙大廈”近200戶居民因住房產權等問題,到區(qū)委區(qū)政府集體上訪。
“居住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多年沒有解決,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陶長海決定親自處理。工作再忙,他也抽出時間,與群眾代表座談,聽取意見。
“干部要敢于擔當、為民辦事”
為了解基層的情況、群眾的需求,陶長海多次到農村、社區(qū)開“院壩會”,群眾稱他為“院壩書記”。
得勝社區(qū)處于江津老城區(qū),全社區(qū)大都是老舊單體樓,“臟亂差”現(xiàn)象突出,治安也不好。去年3月5日,陶長海組織的“院壩會”在社區(qū)內明珠小區(qū)院壩里的黃桷樹下舉行,100多名群眾代表參會。群眾提出了環(huán)境問題、物業(yè)管理、社區(qū)治安、電力設施等方面10多個問題,陶長海一一記在筆記本上,不時向群眾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提問,詢問原因和解決辦法。
在陶長海推動下,江津區(qū)委將“院壩會”明確為黨員干部聯(lián)系群眾的一項基本制度。2014年,全區(qū)黨員干部深入基層召開“院壩會”5000余場次,參與群眾達30余萬人次,解決群眾具體問題4000余件。
上“三嚴三實”專題黨課,陶長海告誡黨員干部:干部要敢于擔當、為民辦事。在江津采訪,不少干部說,陶書記“干得起”,干部群眾跟著書記“跑起干”,江津發(fā)展一天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