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時間,足以讓許多人、許多事,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
可有一個人,在離開崗位20多年后,當?shù)氐娜罕娺常常想念他。
他叫王伯祥,1986年5月至1991年10月,任第15任山東省壽光縣縣委書記。
任上五年半,他巧思苦干,帶領(lǐng)干部群眾,把曾經(jīng)大白菜成災(zāi)的壽光變成“中國蔬菜之都”,把窮呵呵的壽光漢變成了萬元戶。
今天,不管哪個村莊,只要聽說“伯祥書記”來了,認識的,不認識的,村民們都想和他嘮上兩句,有的只是為了握個手、遞支煙。
用壽光人的話說,日子會流走,但那個坐在炕頭、蹲在地頭,一頭鉆進大棚里、一腳踩進北大洼泥濘里,把父老鄉(xiāng)親捧上手心子里、暖在心窩子里的“伯祥書記”,他們會記一輩子。
市場經(jīng)濟的嫩芽在這里抽出
1986年,王伯祥接任壽光縣委書記。新老交接,老書記李漢三握著王伯祥的手,只說了一句話:“你要撐起壽光這個家!”
王伯祥三夜未眠:這個百萬人的“家”,我撐得起來嗎
第三天拂曉,這個壽北鹽堿地長大的漢子,終于備好了實打?qū)嵉?ldquo;三把火”:南抓菜、糧、果,北抓鹽、棉、蝦,始終不懈抓企業(yè)。標準只有一個:老百姓有飯吃、有錢花。
王伯祥在大會上表態(tài):“這‘三把火’絕不是炫耀之火,裝樣之火,討好領(lǐng)導(dǎo)、糊弄百姓之火。我想使它成為除窮之火、富裕之火、希望之火。我們要用這‘三把火’,燒出壽光美好的明天!”
回到家里,他繼續(xù)琢磨:“當前,最先要抓的是蔬菜。”
聞聽此言,妻子侯愛英一下子擱不住勁兒了:“我們娘兒幾個吃大白菜事倒小,如果全縣落到那步田地,你這當書記的負不起責任哪!”
那是1983年,全縣種大白菜。當一車車大白菜在深秋中排成長龍時,人們傻眼了——一個小小的壽光,怎么消化得了啊!粗粗一算,全縣爛掉白菜2500萬公斤。下班路上,心中不忍的王伯祥,從一位正在流淚的老大爺那里買了一整車白菜。
這年,一家人吃了一冬天白菜。
菜這東西,賣得了是錢,賣不了不如一堆草。王伯祥知道,白菜悲劇的根源,在于沒有市場。
壽光南部地肥水沃,種菜歷史源遠流長。清康熙年間,壽光蔬菜已有40個品種,其中30個延續(xù)至今。即使在“以糧為綱”“割尾巴”的年代,就算偷偷摸摸,壽光人也從沒丟掉老本行。
從那個冬天開始,王伯祥的算盤再沒閑過:全縣要吃菜不說,壽光北邊還有“闊鄰居”——勝利油田的30萬員工,濟南、北京、上海……大城市的人哪天離得了蔬菜,不然,“菜籃子”工程怎么會擺上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會議桌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菜農(nóng)再也經(jīng)不住折騰了,要干,就得穩(wěn)扎穩(wěn)打!
一場縣領(lǐng)導(dǎo)參加的“論證會”很快舉行,意見迅速統(tǒng)一:發(fā)展蔬菜,關(guān)鍵在于培育市場,牽住了這個牛鼻子,菜地的銀子想怎么撿,就怎么撿。
那可是改革開放開始不久的1986年。“市場”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點讓人膽戰(zhàn)心驚。
千槌打鑼,一錘定音。眾人的目光,齊刷刷投到王伯祥身上。
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煙屁股:“烏紗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責任,我一人承擔!”
年底,一紙《關(guān)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發(fā)市場的意見》發(fā)往全縣。
市場經(jīng)濟的幼苗,在壽光這片土地上抽出第一尖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