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拔窮根——靠著這股韌勁,武宣縣武宣鎮(zhèn)卜玉村硬是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完成了備受矚目的三級跳:通了路;用上了電燈電視自來水;家家戶戶有產業(yè),有住房,貧困發(fā)生率降至0.07%。
“三難”家長腰壓彎
同樣是武宣鎮(zhèn)屬下的村,與陳家?guī)X不到1000米的卜玉村只因相隔一條江,村民們一直以來感到與世隔絕:雖然是黔江水三面環(huán)繞,但是吃水要到河里挑并且挑一擔水差不多要半小時。因地處高嶺,全村沒有一分水田,全靠買米維持生活。另一方面,與外界相通的山路陡峭崎嶇難行。要是拉木薯、甘蔗等重物,村里的壯勞力用牛繩綁車前拉后推是常事。因為顛簸,村民種的西瓜只好用家里的棉被墊底,生怕頓爛了賣不得好價錢。曾經有一姓鄧的村民拉貨到了半山腰上不了坳,搬石頭墊車輪時突然被下滑的車輪壓斷手指成了殘廢人。
陸路不好走,人們只好靠水路。由于沒有電,用的都是煤油燈。每天黑燈瞎火的摸夜路在清晨6點前送小孩上船到對面河陳家?guī)X讀書。碰上刮風下雨為了后代也只能擔驚受怕地橫渡黔江,生活苦不說,因交通不便,投工投勞生產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30%以上,所以產業(yè)也發(fā)展不起來。
生活難、運輸難、生產難這“三難”害得家長們累彎了腰。85%以上的男子外出跟船打工,或作輪機或作水手。村中剩下的大多是女人,以至于有人把卜玉村戲稱為“女人村”。
群策群力破“三關”
作為一個貧困村,窮則思變是這個村男女老少的不屈努力。
沒有電,村里幾次打報告申請資金和用電項目。功夫不負有心人,上級撥了20萬元,老板墊了部分資金動了起來。那是怎樣的一個場景。碾u籠村到卜玉村3公里的沿途全是抬電桿的女人。“嘿喲嘿喲”的呼喊聲沸騰山垌。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肩扛手抬,激動人心的場景說起來人人歷歷在目。
沒有水,地里的作物成了靠天吃飯的擺設。武宣鎮(zhèn)人大代表、卜玉村村民小組長庾芳珍可不信這個邪。她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帶領黨員骨干上門找業(yè)務部門,最終說服得打井老板進村鉆井。但是一連打了兩口100多米深的井硬是不見一滴水的影子,老板沒臉要工錢只好撤了。第二個老板來深鉆出了咕咕的流泉后,在縣農業(yè)局的幫助下,做了一個能裝200噸水的塔,把水管通到了各家各戶屋前屋后,甚至把滴灌設施裝到了地頭。
沒有路,卜玉村黨員骨干多次找相關部門領導,得到修路資金110萬元再自籌了一部分資金。2017年,一條4.5米寬,4公里長的環(huán)村水泥路終于沿著山槽通進村里。在通車的當天,新買的電動三輪車排了1公里長。那一地大紅炮紙屑告訴后人:上天會實現勤勞人的志愿的。有一分努力就會有一分收獲,美好的明天僅僅是開始。
跳出重圍天地寬
怎么樣盡快的脫貧致富?村民小組長庾芳珍多次邀請縣農業(yè)局、武宣鎮(zhèn)推廣站組織農藝師到農戶家和地頭開展農科技術指導培訓。
利用多媒體形式聲、圖并茂上輔導課的縣農藝師黃平平感慨不已:“卜玉村的群眾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心特別迫切。主動學習西瓜、黃皮果種植施肥、整形修剪、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個個纏著你要聯系方式,好學得快,記得牢。”在官祿村委第一書記李基鵬的指導下,農戶利用旱地多、士質好的資源條件砍掉尾葉桉180畝來發(fā)展黃皮果等土、特、優(yōu)瓜果。
談起特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光榮摘掉貧困戶帽子的覃正恒說:“卜玉村在武宣縣第一個建立了人大代表脫貧帶富基地,第一個成立了人大代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講習所。我在講習所現場學習了種植技術后種了5畝黃皮果。在林間養(yǎng)了200多只雞,加上我每個月跟船3000元的收入,去年順利實現了脫貧。
產業(yè)發(fā)展方面為了實現整體起航,團體脫貧,該村成立了“武宣卜玉祥泰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團體為社員統(tǒng)一采購、供應生產資料,推行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經營。
武宣鎮(zhèn)黨委書記廖磊告訴筆者,2017年全村計劃擴種350畝黃皮果,金鳳果場培育了大批優(yōu)質黃皮果苗,每兜果苗15塊錢。我們采取鎮(zhèn)政府扶持,后盾單位支持,果苗老板讓利,群眾自籌的“四個一點”方式進行產業(yè)化扶助。這個辦法為種植戶減負25萬元,群眾買一兜果苗只需出3塊錢就行。”
貧困戶譚龍強算了一筆賬:“果苗優(yōu)惠后僅我一家就節(jié)約了7000多元錢。今年擴種了13畝地800兜果。三年后人均收入1萬元是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穩(wěn)的事。”
種果面積最早也最多的村民是余廷發(fā),面積達41畝。按畝產1300公斤售價16元算,純收入在30 萬元以上。他每年還為外官祿、三里、二塘等鄉(xiāng)鎮(zhèn)提供務工機會6000多人次。
種植黃皮果要三年后才有收入,該村發(fā)展西瓜、香瓜套種等長短結合的項目。擴種的西瓜總產250萬斤,總產值325萬元,僅此項人均收入2.18萬元。
“卜玉村產業(yè)化種沙糖黃皮果給每戶帶來2萬多元的收益,品種上因顆大皮香甜度高受消費者歡迎,目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我們要借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契機,繼續(xù)謀劃發(fā)展文化旅游等后續(xù)配套產業(yè)。”“三會”組織村民監(jiān)督委員會理事李蘭貞胸有目標、信心滿滿的說。(陳德仁)
【作者為武宣縣新聞中心原主任(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