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時節(jié),記者到百色市右江區(qū)鄉(xiāng)村采訪看到,老百姓對種什么、為什么種和怎么種心中有底;而傳統(tǒng)的“水牛春種”也變成了“鐵牛春種”……一組組嶄新的鏡頭,呈現的是充滿現代氣息的田野歡歌。
4月11日,右江區(qū)四塘鎮(zhèn)新民村,一片片土地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隆起來的土方,土方頂端齊刷刷地排列著碗口大小的洞。村民黃朝軍正忙著把一粒粒冬瓜種子往洞里扔。“土方起到既保濕又防淹的作用。”黃朝軍說。
黃朝軍家耕地不多,如何在極少的土地里收獲最大效益,一直是他們思考的問題。兩年前,鎮(zhèn)里號召老百姓種植冬瓜,黃朝軍認真聽干部分析右江河谷種植冬瓜的優(yōu)勢、劣勢和市場行情,最終決定聽從鎮(zhèn)里號召。當年他們家試種的一畝地竟然有1萬多元的收入。“這兩年我們家僅有的5畝地全部都種上冬瓜了,每年的收成都還不錯。”黃朝軍說,四塘氣候好,冬瓜生長期短,種植45-60天就可收獲,品質鮮嫩,口感好,保鮮時間長,加上交通方便,市場銷路不愁。
采訪中,一位正在請農耕機在地里松土的留守老人說:“我們家雖然只有我和老伴兩個人在家,但一年僅種植冬瓜就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完全夠我們一年的開支了,兒子兒媳外出打工掙得的錢完全可以存下來裝修房屋。”
去年,陽圩鎮(zhèn)華村拉元屯陸曉峰在村里發(fā)展100畝百香果,秧苗出土就遇到干旱,可是初產就收獲了20多萬元。
走進右江區(qū)陽圩鎮(zhèn)華村拉元屯,只見一大片百香果苗已枝葉茂盛,種植戶陸曉峰正與前來幫忙的村民在基地里忙碌地修剪枝條。“百香果這東西種一次就可以收獲很多年,今年是盛產期,我又充分摸底了周邊市場,估計收入是去年的好幾倍。”陸曉峰說,他種植百香果使用的全是農家肥,產出的果環(huán)保無公害,這樣一來種植百香果不僅有很大的市場,還能引領老百姓大力發(fā)展無公害水果。
采訪所經之地,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旋耕機發(fā)出的轟鳴聲,昔日的“水牛春種”全部變成了“鐵牛春種”。
在永樂鎮(zhèn)百樂二級路邊的一塊地里,正在地里忙著用旋耕機翻地的羅大叔說:“這臺旋耕機是去年買的,我們特地選最好的型號。”羅大叔告訴記者,現在農村要搞現代化、機械化,各種機器都要會使用,不然就真的吃不開。
據了解,5年來,右江區(qū)累計投入資金1288.13萬元,補助6272戶農戶購買農機近7000臺(套),農機使用率達到90%以上。今年該區(qū)將新發(fā)展堅果、百香果、冬瓜等特色產業(yè)2萬畝;新種芒果7萬畝,實現產量13.8萬噸;實施芒果低產果園改造1.5萬畝、標準化生產10萬畝以上。力爭年內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yè)1家,新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13個。
胸中有“算盤”,地頭現代化。右江區(qū)勤勞樸實的老百姓跟上了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的步伐,播種了不一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