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記者再次深入隆林旱區(qū)。在平班鎮(zhèn)巖晚村,同一片被大旱肆虐的土地,兩種不同景象呈現在記者眼前:種指天椒的“望天田”豐收在望,種稻谷的田地卻在龜裂中一片荒蕪。村支書黃順東告訴記者:“我租種的50畝指天椒,有望獲得30萬元的收入,比平時單純種稻谷劃算。”
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今年農歷4月,禾苗全部到該移栽大田時,旱情再次向隆林進逼。黃支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能又是一個大旱年,得兩手準備啦!”他擔心又像去年大旱那樣,村民反應太遲,導致稻谷絕收。于是,他立即著手育下大量耐旱的指天椒苗,挨家挨戶動員村民改種指天椒,還承諾免費提供種苗并負責回收指天椒?墒牵恢币约Z為本的大多數村民,一直朝天觀望,不為所動。
不能坐以待斃,樹立榜樣才能打動村民。黃支書采取由村民自己定租金的方式,承包本屯50畝無法耕種的望天田種植指天椒,并游說帶動周邊的扁牙、巖賞等村屯100多戶農民也種了500多畝。“目前,我已經采收了兩回,賣了15萬元左右。每采收一次過后,重新追肥,指天椒就重新結果,從現在到年底還能收兩回。”黃支書信心十足:50畝全年有可能達到30萬元的收入,除去租金和成本,應該有15萬元的純收入。
記者了解到,如果群眾在旱情開始之初及時改種指天椒,一畝至少有5000元左右純收入。單純從這點看,就遠比種稻谷、玉米劃算。
小小的指天椒,在大山旱區(qū)里撐起了希望的天空,也給當地政府和群眾帶來寶貴的啟示:面對旱情的肆虐,除了找水、送水之外,轉變生產方式和種植模式,也是一種有效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