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雙搶”時,梧州市各鄉(xiāng)村隨處可見一片繁忙的景象,一臺臺水稻收割機正在隆隆開動,農業(yè)機械化成為今年“雙搶”時節(jié)的“主流”。
梧州市糧食主產區(qū)之一的萬秀區(qū)夏郢鎮(zhèn),2.62萬畝早稻迎來豐收。7月16日上午,村民李漢良站在田埂上,在他的4畝農田里,農機合作社的一臺收割機在歡快地作業(yè),割穗、脫粒、排草、篩選、裝袋一氣呵成。短短一個小時,收割后的稻桿整齊地撒在田間,干凈的稻谷落入袋中,整個收割過程一次完成,干凈利落。“相比人工收割,機收效率高上幾十倍,價格也不高。”李漢良說。為提高收割效率,當地農業(yè)部門通過發(fā)放農機購置補貼,鼓勵有條件的農戶購置收割機在區(qū)域內服務。思安村黨支書蒙式康介紹,村里70%以上的稻田采用機械化收割。
搶收的同時,當地農民也為搶種忙碌著。位于思安村的梧州市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水稻育秧機在轟轟作響。記者看到,在第一道工序,工人將育秧用的塑料托盆放入流水線,接著一個大漏斗通過振動作用,將泥土均勻地撒在塑盆上;第二道工序,另一個裝滿谷種的漏斗,將谷種均勻地撒在塑盆上;第三道工序,漏斗繼續(xù)往撒了谷種的塑盆內配土,最后工人將制作完成的塑料盆搬到架子上。
基地負責人蒙偉雄介紹,人工播種插秧,兩人干一天也只能生產出插播一畝田的秧苗。然而,一臺育秧機每小時就能制作約400個育秧盤。插播1畝田約需15個育秧盤,意味著一臺育秧機工作一小時,生產的秧苗能插播約26畝農田。“而且,經測算,機插育秧工廠的秧苗,收獲時每畝能增產90公斤。”梧州市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黎永堅說,這種育秧技術正在全市推廣,備受農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