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7年09月27日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班利彥 韋付增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班利彥韋付增

      “還是回村里有搞頭。”老勞感慨地說。

      老勞全名叫勞家良,凌云縣峰洋村人。其實老勞不老,今年只有40歲,大家這樣叫是因為他外出打工最早,“資歷”最老。

      1993年,16歲的勞家良去廣東進了塑料廠。由于工資低,工作環(huán)境差,不到半年,他就“卷了鋪蓋”。后來,勞家良去幫人家蓋房子。半年辛苦半年閑,他堅持了3年,也改行了。干得最久的是去工地“抱石頭”,又苦又累,年底算下來也沒什么“搞頭”。老勞家在2015年精準扶貧識別中被認定為貧困戶。

      峰洋村土地并不少,村民如果老老實實在家耕種是“餓不著”的。由于手頭“緊”,大約從2000年起,村里年輕人陸續(xù)外出找錢,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在家里。土地丟荒了,外出的人沒文化沒技術,打工收入不高,峰洋村戴上貧困村的“帽子”,成了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反面教材”。

      2015年,村里發(fā)生的兩件事讓老勞萌動了回村念頭。一是政府幫村里修建了水柜、水渠,硬化了道路,村民用水有保障,進出再也不用趟稀泥了。二是村里來了個第一書記。據(jù)說這個叫杜子祿的第一書記,一來就“不安份”,整天走家串戶,把全村情況弄得清清楚楚,還和幾個留守在家的老人復墾土地,搞起了種桑養(yǎng)蠶。一年收入有好幾萬,這讓老勞有點“眼紅”,可后來一打聽,養(yǎng)蠶還需要掏幾千甚至幾萬塊建大蠶房,老勞又打了退堂鼓。

      真正讓老勞下決心回村的是2016年。這年開春不久,他就聽說第一書記杜子祿回“家”(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找來了40萬元,要幫助農(nóng)戶建設大蠶房。“看來村里的桑蠶業(yè)真的是要搞大了!”老勞一跺腳,決定回到村跟著干。他租了30畝地種桑,還把老家的舊房子打掉,建起了400平方米大蠶房。

      去年,老勞盡管動作慢一些,到末季才趕上養(yǎng)兩批蠶,但卻還是嘗到了甜頭,收入一萬多元,脫了貧。今年,他早早下手,第一批養(yǎng)蠶5張,雖然有些保守,浪費不少桑葉,但是他的蠶長得很好,單產(chǎn)有望超50公斤,一萬多元穩(wěn)穩(wěn)到手。“我打算再養(yǎng)8批,每批10張,如果成功,今年凈收入10來萬不成問題。”老勞喜笑顏開地說。

      老勞開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贏了與大哥勞家成的“賭約”。去年,當老勞決心放棄干了10多年的老本行,改行“喂蠶子”的時候,總是被大哥揶揄“不靠譜”,賭他做不得“吃”。

      “你大哥現(xiàn)在哪里打工呢”筆者好奇地向他打聽。

      “他們爺仔倆不都在那山底腳打桑葉嘛!”勞家良得意地努努嘴,指向不遠處的山腳下。

      山腳的桑田里,勞家成父子正在把桑葉一袋袋往三輪車上碼。“現(xiàn)在蠶五齡了,食量大得很,天天都得打桑葉。”勞家成邊忙活邊告訴筆者,現(xiàn)在村里有“搞頭”,他不打算再去打工了。

      同樣決心不走的還有鄰居老田的兒子田維忠。田維忠夫妻倆原本在柳州打工,看到父母在家養(yǎng)蠶賺到錢,今年春節(jié)后就一直“宅”在家里,跟著老田種桑養(yǎng)蠶。田家上下兩層10間房,除了臥室和廚房,其余房間全部讓給蠶兒住。

      田維忠告訴筆者,因為種桑養(yǎng)蠶,村里外出打工的“小伙伴們”基本上都回來了,大家你追我趕,丟荒多年的上千畝田地很快變成了桑林。

      “去年底,我們村順利通過核驗,脫貧摘帽了!”村支書郁再相高興地告訴筆者,短短一年多時間,全村桑林面積由40畝迅速擴張到1500畝,蠶房面積由400平方米增加到1萬平方米,養(yǎng)蠶農(nóng)戶由原來的兩戶發(fā)展到近百戶。這些數(shù)據(jù)隨著返鄉(xiāng)人員不斷增加,還在快速增長。

      “預計今年全村桑蠶經(jīng)濟效益可超300萬元。”駐村第一書記杜子祿說,下一步峰洋村要成立合作社,實行統(tǒng)一指導、統(tǒng)一計劃、統(tǒng)一銷售,讓峰洋群眾在家“抱團”發(fā)財。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禾火木風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