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99中文在线视频,亚洲乱码一区二区

<center id="oiowi"><dd id="oiowi"></dd></center>
  • <tbody id="oiowi"></tbody>
  • <center id="oiowi"></center>
    <dfn id="oiowi"><dl id="oiowi"></dl></dfn>
  • 2014年03月03日 來源:來賓日報 作者: 廖松
    0 收藏 打印 增大字體 減小字體

      提起勒馬,很多人會不禁想起“懸崖勒馬”一詞。勒馬,武宣三里鎮(zhèn)古立村的一個自然屯,黔江邊上一個1000多人的村莊。村名是否和“懸崖勒馬”有關勒馬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日前,記者走進勒馬屯,看時代變遷中勒馬發(fā)生的變化和發(fā)展。

      繁華古渡今猶在

      “據傳唐朝年間,有一位將軍帶領眾將士追逃兵,一直追到現在的勒馬屯,因黔江河攔住去路,逃兵只能懸崖勒馬、束手就擒?赡艽遄用忠灿纱说脕戆。”一到勒馬,老支書李福明便給記者講述勒馬的故事。而古立村村委副主任李文清則笑著說,到了勒馬就“走”不了了,只能坐船,是為懸崖勒馬之意。

      “勒馬是漢代重要的商埠碼頭,當時很繁華。早就名聲在外咯,連廣州那邊的人都曉得。”李福明說,當時埠頭有兩條石板老街,街上擺賣著布匹、藥材、扁擔、籮筐等日常雜貨。趕圩的人除了方圓數十里的鄉(xiāng)人,還有隨船上下桂平、梧州、廣州等地的船客商紳。而碼頭旁邊的河灘上,也搭滿了大大小小的柴莊,為過往船只補給燃料。“據說當時黔江河兩邊都停靠滿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李福明說,在那個肉食稀缺的年代,勒馬一天卻能賣掉40多頭宰殺好的豬,足見當時的熱鬧。

      作為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人給勒馬留下了不少“資產”。據李福明介紹,勒馬村南面500米處的黔江北岸臺地上留有勒馬古城遺址,古城坐北朝南,曾經發(fā)現大量的陶片、紋飾還有器皿。據史料記載,勒馬古城為漢武帝平南越王駐兵之地。除了勒馬古城,勒馬村西面還有一座盤古廟。2010年,村民在維修盤古廟時,在地下挖出了一只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鐵鐘。村里人將鐵鐘奉為鎮(zhèn)村之寶,以佑全村平安。

      李福明帶記者來到勒馬碼頭,指著東面水岸說,那便是有名的大神灘了,也就是大藤峽的入口處。只見江面船只來往,山水相映,美不勝收。

      人民安居謀發(fā)展

      “南來北往的人有些在勒馬定居下來,靠打魚為生。”李福明介紹,這些人吃住都在船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人家。上個世紀70年代,政府為安全著想,劃出了一些地方,號召漁民上岸定居。

      “到岸上生活后,漁民依靠打魚為生,還有做水渡的。”李福明說,但這些僅能維持生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來,村里有人做起了水上運輸,有人做起了采沙生意。如今勒馬屯擁有1500噸級以上貨運船只30多只,每艘船一年創(chuàng)收100多萬元,目前全村有300多人從事水上運輸業(yè)。

      村民楊德才告訴記者,以前村民喝的都是黔江河水,一家一天挑2-3擔,即使發(fā)洪水也要挑;上個世紀80年代從山上引山泉水喝;這兩年政府幫忙打好井,全村都用上了自來水。

      而駐村“第一書記”陸瓊告訴記者,這些年勒馬確實發(fā)生巨大變化。“路通了,電也夠用了。”陸瓊說,他剛來到勒馬時,進村全是泥巴路。去年12月,從古立路口到勒馬屯4公里的村屯道路修好了。也在去年,勒馬屯進行12KM低壓輸電線路改造,用上智能電表,村民徹底告別用電難歷史。

      “勒馬田地少,所以要轉移勞動力。”陸瓊說,針對勒馬人多地少的情況,他與村委利用春節(jié)務工返鄉(xiāng)過年機會,號召在外務工、經商人員帶動村民外出務工。如今,勒馬有500多人外出務工,占據全村人口的一半。

      對于未來的打算,李文清說,今年要在江邊修建一個小廣場,爭取回一些健身器材,讓村民休閑有去處。還要豎起路燈,搞好村環(huán)路……

      “勒馬要發(fā)展,今后繼續(xù)做好水上文章,同時發(fā)展水上養(yǎng)殖業(yè)。”陸瓊說,相信勤勞勇敢的勒馬人生活會越來越好。

    掃二維碼,手機閱讀本文
    編輯:凝望
    分享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