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挽鎮(zhèn)江龍村克勝屯打造花樣村屯
通挽鎮(zhèn)位于廣西中部,武宣縣南部,東毗武宣縣桐嶺鎮(zhèn),西鄰來賓市石牙鄉(xiāng),西南與貴港市東龍鎮(zhèn)接壤,東南與貴港市中里鄉(xiāng)隔山相鄰,北連武宣縣思靈鄉(xiāng)。鎮(zhèn)政府所在地離武宣縣城34公里,南距貴港市65公里,西距來賓市90公里,北距柳州市130公里。東西最大橫距11.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1公里 。鎮(zhèn)駐通挽街。人口民族截至2009年底,全鎮(zhèn)共11320戶,42269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1038人,非農業(yè)人口1231人,男性公民21795人,女性公民204742人。其中壯族人口占99.7%,漢族人口占0.27%,苗族、瑤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少數(shù)民族約占0.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81人。
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褐鐵、鉛鋅礦、方解石、石灰石,耕地面積1898.4公頃,其中水田1186.7公頃,旱地711.7公頃,林地面積3076公頃,水域面積約189.6公頃,有北堂、團結、三聯(lián)、東雅等小型水庫9座,提水工程26處,干渠總長為46.5公里,灌溉農田1092.1公頃。經濟以農為主,主種水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茶葉等植物資源,還有松、杉、尾葉桉、竹子、桉林木、龍眼、棗果、柑桔、柿子果、黃皮、芭蕉、李果等果樹,野生動物有果子貍、蛤蚧、山豬、穿山甲、黃瓊、眼鏡蛇、白花蛇、過山風等。2012年糧食生產面積5.53萬畝,通過大力推廣優(yōu)質谷、水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等技術,糧食品質和產量不斷提高;2012年新擴種甘蔗1500畝,全面完成春、秋植蔗種植任務,2012/2013榨季進廠原料蔗1.3萬噸,比上榨季增加近萬噸;三是繼續(xù)鞏固擴大養(yǎng)殖業(yè)。全年新增千頭豬場2家,百頭豬場27家,養(yǎng)牛場2家,養(yǎng)鱉場2家,生豬出欄量達10.5萬頭,在全年生豬市場價格比較低迷的情況下,比上年仍增長5%;四是食用菌產業(yè)保持穩(wěn)定增長。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14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新建40畝黑木耳示范基地;玉米制種、淮山種植、林業(yè)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
2012年,通挽鎮(zhèn)尚滿等8個村的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項目區(qū)的農田水利、生產道路、村巷道等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實施一事一議項目共29項,項目總投資286萬元,完成村巷道9公里,水利中渠11公里及橫山村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建設;投資641萬元建成了大團、大昌、石座、祿貴等4個村的人飲工程,解決了群眾飲水困難問題;開工建設了古佐、萬安、團結、玉皇、東雅等5座水庫除險工程,項目總投資達930萬元;實施危房改造230戶,群眾得到國家危房改造補助資金達400多萬元;垃圾中轉站也正式投入投入使用,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農村垃圾處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12年實現(xiàn)招商引資5420萬元,來賓市森源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質燃料項目、武宣縣民富新型建筑材料廠頁巖磚項目正式投產。同時,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全鎮(zhèn)有10家微型企業(yè)得到近30萬元的資金扶持。
文物勝跡
古墓群--岜寺村北209國道公路邊有漢墓古墓群,現(xiàn)存封土7座,直徑10-15米,高2-3米,1980年4月4日,武宣縣人民政府發(fā)出通告,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杰巖—在石座村西北,有座靈杰山,山勢聳秀,山畔有一巖洞,宏敞可容數(shù)百人。洞內昔日有靈頭古寺,民國16年毀寺改靈頭巖。山麓清流環(huán)繞,山川雅秀,洞宇光明,巖內多名人留題。
北敢山-在通挽鎮(zhèn)西南、進步村后背,前繞池塘,后靠山谷,大山環(huán)繞,形勢險要,山下有村,名北敢村。清同治6年(1867年),武宣縣知縣劉汝棠帶兵到北敢村圍捕黃進四等人,黃部憤起反擊,南斃劉汝棠,后以該村地險人頑為由,強行該村遷徒別處,其遺址不準再造土,并列碑垂記。1970年后,進步村部分村民已陸續(xù)到北敢村舊址造屋居住。
古例山—在古例村背,山勢高聳入云,正直如筆,秀甲群山,其東南為平田,左右山勢環(huán)抱,武來河繞過其東南,明朝大藤峽農民起義,有韋大在田垌中筑一基圍,兩端連接山腳,形如眠弓,高2米多,長約四、五百步,與官軍相抗。后人在該村山腳拾得銅印一枚,篆文“兩廣轉運使之印”,印背鐫有永樂甘年造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