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當?shù)厍嗄昴信诒硌葚锢凶屣L情歌舞。
5月1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仫佬族同胞正在參加搶粽粑比賽。
5月1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游客和當?shù)刎锢凶逋黄鹛锢凶屣L情舞《啰哈啰》。
5月1日,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游客和仫佬族同胞一起吃長席宴。
本網(wǎng)羅城訊(通訊員/蒙增師攝影報道)“吃、喝、玩、樂,彰顯民族風,非常精彩,不虛此行!”來自南寧的韋秀英女士說,古村落古民居,古色古香古門樓,仫佬姑娘古歌紅蛋喜迎賓,游客村民長席共品美食一家親……讓石圍古村醒了,活了,火了。5月1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舉行旅游試業(yè)慶典活動,鑼鼓聲聲,鞭炮齊鳴,喜慶雙獅戲采青,草龍舞動共歡騰,吸引眾多省內(nèi)外游客前來游玩,石圍古村人頭攢動,十分熱鬧。
羅城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石圍古村位于該縣東門鎮(zhèn)西北部的中石村石圍屯,距縣城約4公里。屯后有一條長70多米、部分用三合土拌漿砌筑的石墻,墻中設有射擊孔和哨口,是羅城目前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防御墻。屯邊小河畔豎有一座2.4米高的方塔功德碑,是古代仫佬族地區(qū)民族團結和諧的歷史見證。據(jù)銀氏族譜和永安功德碑記載,石圍古村始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遷居到此,至今已有640多年歷史,居民均為銀姓仫佬族。
走進石圍古村,跨過石門檻,踏入仫佬族古屋,“抬頭望見香火堂,低頭看見地煤爐。”村里老人銀景琦說,“房前有門樓,大門上有‘鳳穿牡丹’、‘喜上眉梢’等圖案,進門抬頭見香火、低頭見煤爐,這是典型的仫佬族民居風格。” 據(jù)介紹,目前石圍古村現(xiàn)存古屋70多間,其中,有一座古屋曾有200多年的歷史,多數(shù)建于清代和民國時期,均為磚木結構,懸山式或硬山頂式、屋檐撐拱斗拱建筑;屋檐與內(nèi)墻壁畫精細,花窗格式圖案豐富,雕工精巧,蘊含著濃郁的仫佬族文化元素,是羅城傳統(tǒng)仫佬族木雕工藝的精品代表。
古村落古民居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特色,極具吸引價值和開發(fā)潛力的文化旅游資源。然而,古屋年久失修,磚松、木爛、瓦掉……古村落民古民居瓦解加速。“推了可惜,不推又不能建新房。”一位村民如是說。久而久之,這樣極具意義的古民居成了村民們的負擔,也成了村子里最破舊的房子。
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不立即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石圍古村也可能與千萬個已經(jīng)消失的村落一樣蹤影難覓?渴裁戳糇∧悖业泥l(xiāng)愁?羅城巧打“特色牌”,按照“保護古跡+舊村改造+生態(tài)旅游”的發(fā)展模式,認真實施“特色村寨保護和發(fā)展”項目,既留住了“鄉(xiāng)愁”,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2012年,該縣正式啟動了石圍屯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工程,對石圍古村進行了修復保護,古民居得到全面恢復性修復,建起仿古仫佬族門樓、修復青石古巷道,創(chuàng)辦仫佬族民俗博物館,彰顯仫佬民族特色。同時建設文化娛樂中心、休閑廣場、足球場等休閑健身場所,重組文藝隊,編排仫佬族風情舞……2014年被列為首批“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掛牌。2016年,引進旅游開發(fā)公司,加強旅游規(guī)劃和策劃,深化山水為媒、文化為魂、民生為本的旅游發(fā)展思路,以仫佬族民俗風情為依托,充分挖掘文化內(nèi)涵,不斷充實觀賞性和民俗文化旅游 “增智性”,著力打造底蘊深厚、特色鮮明、風情濃郁、團結和諧的仫佬族文化名城,激活石圍古村煥發(fā)生機。
如今,石圍古村已成為集承載仫佬族歷史文化、展示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