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蔬菜生吃更富營養(yǎng)。外國人愛以生吃為主的“沙拉”,想來是一個很科學的飲食習慣。
中國也有“沙拉”。綠城的一種美食——南寧生菜包,與“沙拉”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菜包組成的核心是剛剛摘下來的玻璃生菜。此菜葉片又挺又簿,柔潤碧綠,在陽光下像半透明的翡翠,市面的時鮮菜蔬,數它最好賣。
南寧菜包餡的“內容”多樣,豐儉由人。食用者有的喜歡飯餡,有的則愛吃粉餡。飯餡是煮得軟熟的香米飯,粉餡是上好的米粉。以此為基礎,有的配上叉燒粒、炒雞蛋、冬菇粒、蝦米、姜絲、蔥花、香菜末,有的還有些干魷魚粒、雞腎粒、雞脯粒,切成之后,再另起鍋,爆香混合在一起的肉粒佐料,有的另加添酸菜、綠豆芽、花生米;近年崇尚生吃者,則把洗凈的黃瓜、西瓜、鳳梨、西紅柿等切碎制成“沙拉”式菜餡、果餡,分別上桌。
餐桌前,人們洗了手,將干凈的嫩菜葉平鋪在手掌上,然后將自選心儀的飯餡、粉餡或準備生食的菜餡、果餡,舀上一勺子,愛吃辣的添點辣椒醬,喜酸一族用香菜沾點陳醋,然后將玻璃生菜葉卷起來,將餡牢牢裹住,雙手掐緊“封口”,一次性全都塞進嘴里去。反復品嘗之后,深感鮮爽、香脆、松軟、甘甜的各種滋味一齊合成一道奇特的佳肴。如果在飯店用餐,熱心腸的服務員一定溫馨提示,顧客不能不好意思,要用雙手抓菜包,一口咬盡,這樣才容易達到那種先淡后濃、由清入香、脆中寓軟、爽朗纏綿的最佳境界。
其實,從前食用生菜包并沒有現(xiàn)時那講究。去趕圩的、去做工的貧苦人家來去匆匆,能用生菜葉包上一些雜糧干飯,加點鹽巴,已經是很美好的享受。
南寧生菜包亦屬嶺南生菜包,廣西到處都有這種吃法。悠久的歷史長卷上也留下這個小小的印記。唐代柳宗元被貶到柳州其間,寫下的《柳州峒氓》一詩也記下了“綠荷包飯趁圩人”的勞動者。古人用片葉子包著吃,可能很簡約方便,利于生產生活。嶺南生菜包一代代流傳至今,生菜包越來越精致,越來越美味,越來越富于營養(yǎng),成為現(xiàn)時南寧“美食樂章”中的一種“通俗吃法”,雖說不上高雅,卻曲高和眾,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上廣有知音。(黎國璞)